《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案设计

【教学案例】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草原》了。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板书:

色彩美

师: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板书:

动感美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

板书:

寂静美

师: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

(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

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

风俗美 人情美

师: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

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

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齐读。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

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查看更多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316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