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应取意于陶潜《桃花源记》,因该文开头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句。清·万树《词律》中此词四十八、四十九两体,皆押平韵。
据考证,此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时。时年作者五十二岁,丈夫已去世六年,宋朝已成偏安之势,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多年。国破家亡,羁旅天涯,故有此愁泪之作。
【注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尘香:尘埃中也夹杂着花香。花已尽:花儿已凋落殆尽。倦:打不起精神,懒得。物是人非:物品仍在,人却走了;指丈夫去世。○人老心死,了无生气。
上半阕触景生情,不胜哀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在金华城南,因为两河汇流而成,故名双溪。拟:准备,打算。○忽动游春之思,情绪起伏。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只怕。舴艋舟:形似蚱蜢昆虫的小船,极言其小。○又转入愁情之中。
下半阕忽动青春之思,转而又被愁绪击垮。
【译文】
风停了,尘土中裹着花香,春花凋残殆尽了;天晚了,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故物犹在,昔人已逝,啥事也不想干,想絮叨几句往事眼泪却(不争气)先流了出来。
听说双溪景区春色还好,也曾打算去划船的。只怕双溪里的蚱蜢大小的小船,载不动(我)这样多的愁思。
【简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这两句诗可以作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生活巨变之后的李清照思想的概括。她的高贵生活连同笔下的绮罗香泽之语、“海棠”“藕花”春情,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诸多变故中对她打击最大的是与恩爱无比丈夫的人鬼殊途,使其有“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的心死之悲。她顽强生活下来的动机之一就是用诗文来撰写她的独特“回忆录”。
词的上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怎能不让感情丰富的词人伤心?况且这晚春之景又像那失去青春的迟暮美人,照见词人自己的衰老,故而主人公心灰意冷,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了。除此之外,“日晚倦梳头”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因夫君已逝,梳洗打扮似乎已显得多余了。正如俗语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天已无悦己者,那就任它“首如飞蓬”吧!不仅如此,由于“物是人非”,应该“事事休”才好,触到了痛处,禁不住“欲语泪先流”了。词中的“物”应是丈夫生活前所有、所用之物,这些物件既给词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她在《后序》感叹丈夫遗作时说:“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因此,短短几句词,有从“倦”到“休”,再到“泪流”的感情层递,字字看来皆是血!
下半阙词人从悲情中果断地跳脱出来,忽现乐观情调,是词人坚毅性格地体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说明主人公并不拒绝新的生存环境,而且想竭力适应它。泛舟探春之思仍充满着少女般的活力,这两句使词的情调从悲哀中逆挽而出,有枯木逢春的意境。“文似看山不喜平”,李清照毕竟是大家,她不仅以词抒情,而且要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之情。然而,由于哀伤之情太甚,这偶然兴起的游春之情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时间的消蚀及国仇家恨的摧残,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少妇雅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去泛舟也不会像昔日那样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力了。这是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而结尾的“愁’’字又与上半阙的情调相呼应,使全词主题鲜明。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舴艋
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本应写作“蚱蜢”。《广雅·释水》“舴艋,舟也。”王念孙疏证说:“《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舴艋”’这类字的产生是汉字类化规律的结果。如《诗·卫风·河广》有“曾不容刀”,“刀”指如刀大小的船,后来类化而造“”字;王力先生说:“峨嵋”作山名,本是以女子“蛾眉”作喻的,应作“蛾眉山”,后类化而作“蛾嵋”;青蛙的幼虫本写作假借字“科斗”,后又类化而作“蝌蚪”。不仅汉字,汉语语音等也有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