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
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㈡指导链接网站
1、几个较好的搜索引擎:
2、供选用的几个关键词“沙漠”、“图片”、“沙漠求生”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二、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
2、沙漠日间温度是40℃,夜间温度随时骤降至15℃。
三、假设
1、飞机上生还人数与你的小组人数相同。你们装束轻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运动裤和运动鞋,每人都有一条手帕。
2、全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进退。
3、机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单
(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
2、一把军刀
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
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
5、一个指南针
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手枪(已有子弹)
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
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
10、十加仑饮用水
11、化妆镜
12、七副太阳眼镜
13、两加仑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沙漠动物》百科全书
2004年3月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壁画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弛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腿。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