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在于“生成”——试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国的孩子创新能力差!”“中国的孩子不会思考!”……这样的话相信大家听到过很多。许多人把这种弊端的产生归结为中国的考试评价制度,但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呢?

精彩在于“生成”——试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创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生很难享受到这种快乐。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式的学习。在此,我只想从课堂教学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谈谈自己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新教材更关注了人的发展,课堂上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时我们不应死守着预设目标不放,而应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关注学生,在坚守教学底线的同时善于捕捉生成性机遇。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趋向准确、周密;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记得在教《黔之驴》时,我抓住这两个寓言形象来分析寓意。先从引导学生们分析驴的形象入手,再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指出本文的寓意为: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某些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本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驴的徒有其表,又无自知之能,相信已把它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紧接着,我又针对文章中用墨最多,刻画最细致,生动的虎的形象。把寓意引申到: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虎的精明,勇猛的形象也应该深深的映入他们的脑海里。

一路讲下来,该讲的也讲完了,但时间还有多,我就随便提了一个问题来打发时间。“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形象呀?”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想经过我刚才的分析,学生肯定都能认识到文中的“虎”是一个正面角色,是赞颂的对象,而“驴”自然是人们嗤之以鼻的反面角色。喜欢谁?非虎莫属。

刚开始学生的回答如我所想,“喜欢虎!因为它:机智,勇猛……”但一位“差生”的回答却让人深思:

“老师,我喜欢驴这个形象!”我一愣,全班同学更是哄堂大笑,还有不少学生议论着,听得出来这是嘲笑。他一急说话就结巴,并且脸憋的通红,我安慰他说:“我听其他的老师说了,你特别爱看书,知识面特别广,这道题目你肯定会回答的很好的。能给我们说一说吗?”“我——我觉得文中的驴就像我一样,它的失败并不全是由于它的无能,而是因为它的对手太强大了。驴的遭遇太可怜了,我很同情它,因为我也是这样,我的对手总是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同学,我想超过他们,但总是做不到。相信文章里的驴也一样想打败老虎,但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学生所讲的,教参上都没有。我不由的为他的勇气感动,为他精彩的发言感动。随后我让学生以《我读黔之驴》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自己总结寓意。出乎意料的是我看到了许多佳作。他们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来说明驴的可悲下场并非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好事者的好事,虎的好奇、奸诈、凶猛都是杀死驴的元凶。也由孩子把驴的形象引到现在的实际生活中,现在的一些孩子身上,家长和老师就是“好事者”,他们让“驴”和“虎”来比赛,决斗,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

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听了全国特级教师朱震国为“定海教研之春”所上的《白色方糖》一课,我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

在那堂课中,他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第一步:由学生围绕每一个故事向对方各提5个问题(学生间可协作交流)。第二步:由甲乙学生向老师提问(又巧妙转化成学生间相互回答)。第三步:教师向学生提问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朱震国循序渐进地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由浅层的故事内容到深层的文字结构、主题,在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中得到较好地解决。整堂课气氛相当活跃,令全场听课教师叹为观止。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预设教学,而是关注学生,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又如我在上《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要学生找出与鸭蛋有关的作者儿时活动情形的语句,并进行一定的赏析。(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见一差生举手,就让他回答),那位差生结结巴巴地说着,“这些内容体现作者对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说完这些,他又补充了一句“老师,我不认为这些活动是有趣快乐的”。 可以这么讲,只有没理解课文、不理解儿童心理的学生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抓住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老师也认为作者儿时的生活没意思,大家也这样想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话刚说完,许多学生举手发言来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并结合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怎么吃、怎么玩及心情感受来分析作者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眷恋之情,使更多学生与文本及作者有了深入的交流、沟通。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查看更多
【精彩在于“生成”——试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1219/
上一篇:
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