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半截蜡烛》一文智慧教学的校本研讨

教学分析

进入“十一五”,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开展了省级规划课题《小学智慧型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把研究重点聚焦于每一个鲜活的课堂场景。在探索与实践智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推出一个“智慧型教学研究”的案例——《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课的校本研讨》,与知者交流,求行家指正。

对《半截蜡烛》一文智慧教学的校本研讨

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半截蜡烛》的第一二自然段,知道了智慧的伯诺德夫人为了绝密情报的安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烛台上。由于蜡烛看上去极具普通,而且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可是——

(出示第3小节,学生朗读该小节)

二、入境品读第3小节,体会处境的危险和伯德诺夫人的镇定

师导出:“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生齐读该句)

师:德国军官知道这蜡烛里藏着绝密情报吗?

生:不知道。

师:但“点燃蜡烛”这一意想不到的举动,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哪句话告诉我们?请你读。

生(个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对呀!这后果的严重性伯诺德夫人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一起再读。

李菊芬老师点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蒋老师开门见山,三言两语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带领学生读这一自然段,随后抛出了一个简单却可以统领全篇的问题:“德军知道这个秘密吗?点燃后会有严重的后果,哪句话可看出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更加专注、更加认真,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而对关键语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的反复品读,为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惊心动魄和故事主人公的沉着机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此时夫人的心情怎样?

生1:燃眉之急。

生2:火烧眉毛。

生3:万分焦急。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她的心情,可以是什么?

生:心急火燎、心急如焚。

师:用“心急如焚”更合适。

师:那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

生(个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两个孩子为什么“脸色苍白”?

生:因为他们心里害怕。

师:是呀!两个懂事的孩子也知道——(再次引读“后果严重”的话语)

师:伯诺德夫人担心险情发生,也担心孩子们因为紧张会做出不恰当的举动。于是她——

生:“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师:危急关头,她迅速取出油灯,并对德国人说——

生齐读:“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你读这句话时,最关注的是哪个词?

生1:我最关注“瞧”。引起德军注意。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请你读一下。(生读)有不同想法吗?

生2:我最关注“先生们”。话语亲切不让人产生怀疑。

师:嗯!请你读一下。还有吗?

师:(当学生一时思维停顿时)老师关注“这盏灯”,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灯亮蜡烛暗,夫人强调这盏灯,德国军官会关注这盏灯。这样可能转移德国军官的视线。

师:不错!请你读一下。还有吗?

生4:我最关注“亮些”。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吹熄蜡烛。

师:你也会动脑筋。请你读。

朱云娣老师点评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充分显示教者的教学内涵与驾驭课堂的精湛技巧。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完全正确。怎样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调整课堂指向,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蒋老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了示范。在理解伯诺德夫人所说的:“瞧,……灯亮些”这段话时,“夫人的这句话中,你最关注什么?”学生显然不太明白。蒋老师马上说道:“老师关注‘这盏灯’,你知道为什么吗?”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向“这盏灯”,从而准确体会到夫人的从容、机智。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留有思考余地的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虽然想法不一样,但说得都很好。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不露声色地——

生:轻轻把蜡烛吹灭了。

师:面对险情,伯诺德夫人真是——

生自由说:“急中生智”“巧妙周旋”“不露声色”“干净利索”等。(板书:沉着智慧)

师:靠着伯诺德夫人的临危不惧和急中生智,一场危机过去了。一起读最后一句。

生:“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师:为什么加“似乎”这个词?

生:因为危机并没有结束,没过多久,德国军官又点燃了蜡烛。

师:是啊!一家人刚想松一口气,蜡烛却被重新点燃,危机又起。

三、继续品读第5小节,体会形势的越发严峻和大儿子的沉着机敏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5小节。(出示默读要求:你觉得哪些词句很关键?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还可以在相关语句旁边写写感受,然后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这些词句)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关键的词句?(指名交流)

生:重新点燃。

师:前面一个词是什么?

生:冒着青烟:蜡烛刚熄又点燃了,危机又来了。

生:一分一秒:蜡烛慢慢地越烧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

师:情况是——

生:读“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师:面对危急的处境,大儿子像她妈妈一样表现得——

生1:从容。

生2:沉着。

生3:机智。

师:“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他想把烛台端走,没成功,但还是表现得很从容。如果你是杰克,你会怎么做?

生:……

师:假如你就是处在这情境中的杰克,心里会怎么想?

生:非常害怕。

师:害怕什么?出示:“中尉快步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生个读该句)

师(拍着该学生的肩膀):你虽然是好人,但你读的时候要像一点坏人。(全体学生笑)

生个读(再读,明显增强了语感)

钱惠虹老师点评

教学语言的幽默感也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意的幽默包含了对前面朗读的否定。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蒋老师幽默地将错就错,轻松地一说一演,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懂得了问题的存在;当学生因为紧张而词不达意时,蒋老师轻拍着孩子的肩头,使学生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这幽默的话语、亲和的动作,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师:说着就一把——

生接:一把夺回烛台(比较平淡)

师:说着就一把——(加重了语气)

生接:一把夺回烛台(感情色彩明显增强)

师:一把夺回的是什么?

生1:机会,吹熄蜡烛的机会。

生2:希望,不被发现的希望。

生3:可能是生命,被发现后生命就没了。

陈海瑛老师点评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课堂上,处处能看到“读”的这道美丽风景。“一把夺回烛台”这清楚明了的六个字,在蒋老师智慧的引领下,学生一共读了三遍,这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心灵与文本的对话,是体验与语境的统一。“一把夺回烛台”“一把夺回烛台”“一把夺回烛台”,丝丝入扣、层层递进,这样的朗读训练就真正做到了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师:是呀,此时此刻当烛焰摇曳,那微弱的光格外刺眼,它仿佛成了——

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生齐读该句)

师:蜡烛是最可怕的东西,就像是随时要爆炸的定时炸弹。这种紧张的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生2:“似乎感觉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德军的眼睛是盯在蜡烛上吗?

生:不是,是伯诺德夫人感觉到的,同时也是杰克感觉到的。

师:是呀,所以用了一个词:似乎。

师:面对危机,大儿子杰克表现得像妈妈一样,沉着智慧。狡猾的德军让计划失败了,形势是更加严峻,我们体会到了伯诺德夫人的从容机智,也感受到形势越来越严峻。

(生齐读第4、5小节)

师:妈妈巧妙地吹灭蜡烛,却被德国军官又点燃;哥哥想机智地端走蜡烛,却被德国军官阻止。蜡烛越燃越短,情况越来越紧张。在这紧急的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第6、7小节。

四、情境再现,体会小女儿的机智与沉着

师:假如我们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杰奎琳怎么跟敌人周旋的话,你觉得“小演员”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大家来当一回导演,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讨论,该怎么演好小女孩。讨论时可以读读书,还可以看看图。

(学生四人小组阅读第6、7小节,观察图画,进行讨论,老师相机指导)

师:来,哪个小导演先说?(老师边追问边点拨)

生1:娇声。

师:怎么样才是娇声?

生:读并作示范。

师:为什么是娇声?目的是……

生:说话时要镇定、严肃。

师:严肃,能吗?(师严肃地读)

生:(笑)……

师:娇声了,就不严肃了!

生2:有礼貌。

师:为什么要挡着?

生:生怕中途熄灭,装作不让它熄灭的样子。

生3:手不挡,火熄灭了,德军就会怀疑。

生4:走楼梯时要小心翼翼的,要护着蜡烛。

生5:娇声,让德军不禁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引起德军的同情心。

生:非常可爱,引起德军的喜欢。

生:在德军的眼中,杰奎琳是可爱的、幼稚娇小的、有礼貌的。德军对她产生了同情和怜悯,很巧的是德军军官家正好也有一个小女儿。

师:杰奎琳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怕计划失败了,就没辙了。

师:所以她走上楼梯时,应该是——

生:迅速、小心地……

师:跑上去吗?对呀,还要走得很稳的。看来要演好这个小女儿是非常不易的。她虽然幼小,但在妈妈和哥哥的计划失败以后,凭借年幼,靠着自己同样的沉着智慧,巧妙地转移了蜡烛,战胜了德军。

(生齐读第7小节)

范丽芳老师点评

这部分是这个故事的高潮,蒋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形式化地去演,而是让孩子讨论“怎么演”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通过教师的预设得到深入进行,使得文中人物和读者交融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透过文字折射出的人间真情,在蒋老师的课堂上唤醒了大家久已沉睡的人性和人情。当然这些都是需要精心预设才能生成的。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我们赞叹预设的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师:面对凶残狡猾的德军,夫人和幼小懂事的孩子,凭着他们自己的镇定与智慧,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并战胜了敌人,一家人松了一口气,我们也为他们松了一口气。(板书:巧妙周旋)

(生再读第7小节)

五、总结体会,理解文题

师:同学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靠着镇定和机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终于化险为夷,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读完课文,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生1:佩服杰奎琳,她战胜了德军,还战胜了自己。

生2:他们都很沉着。

生3:我很佩服他们,平时我们遇到危险时不要慌张。

师:他们表现得很完美,但是形势没有给他们排练和更多思考的机会,刚才的情景、场面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惊心动魄的。

生:硝烟弥漫的。

师:虽然没有硝烟,但同样是惊心动魄。(板书:没有硝烟惊心动魄)

师:这么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由半截蜡烛展开的,不是普普通通的蜡烛,这是藏着重要情报的蜡烛,是维系着一家性命的蜡烛;围绕这半截蜡烛展开了一场没有销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充分展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的智慧与胆识。(完成板书)

(生深情地读课题)

师:(布置作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或小女儿杰奎琳与德军周旋)改写成一个剧本片段,然后小组演一演。老师给大家一个藏情报片段的范例……

朱彦老师点评

课末,蒋老师已经与同学们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已经又一次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正处在“物我相融”的情境,此时亮出的作业设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即将平静的湖面又泛起了阵阵涟漪,使得课内与课外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练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创造与想象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
【对《半截蜡烛》一文智慧教学的校本研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014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