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深化作品思想内容
2.理解本文借助风景描写,表现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3、启发学生认识什么是时代真正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六幅风景画面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谈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
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1940.5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解题:
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二、阅读提示,了解教学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学生活动,找出六幅画并命名)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1)(2)(34、)(5、6)(7、8)(9、10)
四、理解分析课文
第一幅画面(1)“沙漠驼铃”
设问:画面的内容是什么?
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驼队的出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的,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画面内容特点议论
沙漠驼铃自然景物+人的活动苍茫单调寂静庄严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
明确::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写出了它的苍茫单调寂静等的特点,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
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驼队出现:远——近点—队——闻声——骆驼方阵——见长形红旗
使人感到雄浑壮美,盎然生机
归纳:这幅画面是全文的楔子,以下各幅,则是特写镜头,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二幅画面(2自然段)“高原归耕”
设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人们怎样改变了那里的自然风貌?他们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在描写风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画面内容特点
高原归耕丰收年景归耕晚唱梯田、植物、蓝天、黑山,月光
明确: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运用了对照和烘托,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
蓝天、明月、烘托出夜归人
第三幅画面(3自然段)“延河夕照”
设问:延河边上的那一队人是什么人,干什么归来?体现了什么精神境界?
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延河夕照彩霞、生产归来夕阳、晚霞、黄土、急流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明确:
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
归纳: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二课时
第四幅画面(5自然段)“石洞雨景”
设问: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所描写的雨天的恶劣环境起什么作用?
石洞雨景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雨天、荒山、石洞
明确: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
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
正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用环境、天气的恶劣反衬革命青年的精神健康。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突出了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第五幅画面(7自然段)“桃林小憩”
设问: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
桃林小息桃林茶社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
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明确: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
荠麦大麻(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作者要我们“从
另一方面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作者是这里的风景是留恋的,带着深的感情,因为人类精神的高贵,足以弥补自然界的贫乏),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
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归纳:第四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六幅画面(9自然段)“北国晨号”
设问:小号兵和警卫战士有什么雄姿?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朝霞、山峰、喇叭声,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
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北国晨号朝霞、荷枪战士朝霞、山峰、喇叭声民族精神化身,伟大之伟大
归纳:第六幅画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
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
五、小结:
1、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或见65页阅读提示)
2、写作特点:(先提问,再归纳)
启发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第一幅画面是描绘猩猩峡外的沙漠,这里当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用把它开篇?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应体会到这样写有掩护作用,便于发表,是斗争的需要;也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是风景主宰的观点。它是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交响曲中的
“序曲”。
A画面有机结合,集中反映主题B、叙议结合,画龙点睛
六幅画自然景+人物(基调、延安军民、青年、战士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息斗争)
描绘记叙
画外音——反映火热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
议论
议论,在本文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了舒展自如,“形散而
神不散”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又层层深入地
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
启发思考: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
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
对儿的对照;山多数是秃顶的——层层的梯田、高杆、、、、……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C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D语言准确,精练、生动
六巩固复习(课后思考与练习)
七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画面内容特点议论
沙漠驼铃自然景物+人的活动苍茫单调寂静庄严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
高原归耕丰收年景归耕晚唱梯田、植物、蓝天、黑山,月光
延河夕照延河彩霞、生产归来夕阳、晚霞、黄土、急流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雨景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雨天、荒山、石洞
桃林小息桃林茶社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
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北国晨号朝霞、荷枪战士朝霞、山峰、喇叭声民族精神化身,伟大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