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一直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从孔子到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这种千古不变的真理下调教出来的。纵观我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国家有几个?为什么我们以前有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
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 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目标适中。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二、 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三、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像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
四、 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几个答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但我国目前的创造力开发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到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每十万人中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每十万人中申报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件。事实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知识、创新及其转化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质量及人才创造能力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创新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水平、创造型人才将成为维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