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白水面 游睿
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所在地。这里的山,超出 我想象的高大险峻;这里的人,更是我所想象不到的贫穷和淳朴。
到校两个星期后,我已熟悉并习惯了学校的一切,但一颗年轻的心,总是不甘寂寞的。于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邀了一位同事一起去我们班上成绩很好的一个学生家家访,也算是散散心。
崎岖的山路上布满了牛羊的脚印,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路,就像学生们褴褛的衣衫上掉下来的布巾。一阵爬坡上坎 之后,我们在一家茅屋前停了下来。刚刚放学回家的学生站在门口,一看到我们,他就高兴得跳起来,对着屋里大声喊:“我们老师来了!我们老师来了!”
闻声出来的是一 个满脸尘土的农村妇女,头发没怎么梳,有些散乱,而身上的衣服更是大补丁上补小补丁。听说我们是老师,她露出一脸微笑 ,十分热情地邀我们到屋里坐。屋里陈设十分简单,正中一个大火炕,四周只有柴禾和炊具什么的,而且室内的光线很暗,幸好火炕里的火正旺,倒增加了一些可见度。女主人连连喊坐,边说边用袖子擦了又擦那条唯一的板凳。待我们坐下之后,女主人就给火炕里加柴禾,然后往火炕上挂锅。
大多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乡下人是十分好客的,尤其是家中来了贵客。他们往往会立马煮出一碗面条或是汤圆什么的小吃,俗称汤碗。女主人的意思我们自然清楚,我们说已经吃过了,不料女主人却把脸一沉,长叹一口气说:“就怕我们这穷人家的东西你们吃不下呀!”盛情难却,我说:“您煮,我们吃。”女主人这才一露微笑,将锅挂了上去。
她将锅洗了三次。她一边洗锅一边和我们谈她家孩子。说实在的,那孩子并不聪明,但却十分努力,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主人说:“我们这样穷,他不努力读书将来不还和我们一样吗? 好在有你们这些好老师。只要他肯读,我们再穷也供他!”我着实为她这番话感动。
女主人将洗干净的锅再次挂上火炕,然后进了里屋,出来时顺手就扔了砣白色的猪油在锅里。女主人用锅铲反复地将那砣油煎了又煎,但我们却没有听见锅里油的声响。然后女主人就倒了水在锅里。
这时候,我的那个学生进来了。女主人正准备往锅里放面条,不料学生说:“妈,我们家不是很久没面条了吗?”女主人瞪了他一眼,说:“一边玩去!”学生没走,却把脸凑近了锅边。突然,他指着那砣浮在水面的油说:“妈,你怎么又把棉花沾了水放在锅里当油哄人? 老师说过要诚实嘛。”
这一句话,使屋里的空气几乎凝固了。学生说得对,原来那砣油根本不是油,而是一砣沾了水的棉花呀!女主人的手僵住了。屋内,只有火苗在呼呼地响。
突然,女主人转身抽噎了起来。她含着眼泪说:“老师呀,我就给您直说了吧,我们家实在是太穷了,在几个月前家中就断了油,这点面条还是上个月他爸从外面带回来的,我们一直没舍得吃。但是说真的,看到你们老师来了,我不弄点东西给你们吃,我这心里就难受呀,但煮面条又没有油,于是,我就……”
“您别说了!”此时我们也热泪盈眶了。
“不,老师。'女主人接着说,“我是打心里想感谢你们啊,不然我这心里真的难受。今天,我就只能煮碗白水面给你们吃了。”
“行,您煮吧。我们吃,我们一定吃!”
那天,我们真的吃了碗白水面,从小到大,我是第二次吃白 水面。谁都知道那无盐无油的白水面肯定不好吃,但我们却津津有味地吃了个精光。而那次家访回来,我就暗自下决心,要认真教这些山里学生。或许,在乡下教书,就好像那碗无盐无油的白水面一样,但我一定认真将它吃光,一定!
18.第节中作者为何要交代这里的山高大险峻,超出自己的想象? (3分)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主人”这一人物形象。(2分)
20.文中第节画线句中的“反 复地”这个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女主人用锅铲反复地将那砣油煎了又煎,但我们却没有听见锅里油的声响。
21.分析文章结尾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答案:
18、(2分)生活贫困:身上的衣服大补丁上补小补丁;家中几个月就断了油。
热情淳朴: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做面前将锅洗了三次;我们拒绝她的招待,她不开心。关爱子女:家里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尊重老师:上个月带回的面条自己舍不得吃,却招待我们。自强自尊:希望孩子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甚至要用棉花代替猪油,却不直接告诉老师真实情况;始终微笑面对生活。(从不同角度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内容1分,概括1分,只有概括不给分)
19、(3分)不能,采用细节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面对孩子老师上门家访,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对老 师的尊重和感激而装出用猪油煎锅煮面的无奈(1分)和窘迫(1分)的心理。
20、(4分)结构上,点题,呼应上文女主人煮面的情节(2分);内容上,采用比喻,生动表现了自己从家访遇到的这件事中受到的感染和震撼,表达了“我”立志乡村教育,改变贫穷山区教育现状的坚定信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