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鬼”),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有什么呀?
生:有鬼!
师:啊?我们黑板上有鬼吗?
生(笑):黑板上有“鬼”字。
师:一提起鬼,你们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同学们见过鬼吗?听说过鬼的故事吗?(生自由的说)
师:我们现在当然不信有鬼了!可是在我国明朝时期,人们都信神信鬼,就在这个信神信鬼的年代里,发生了一个故事叫《活见鬼》,板书补充课题“活见鬼”(学生齐读课题)。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反馈朗读情况。
3、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好,能不能教一下老师呀?(师跟学生读古文,读的时候师可以把学生读不对的地方读过来)
4、老师读译文,学生读古文;
5、按照刚才我们这样读的方法,男女生互相对照读一下好吗?
6、师指名学生读一句译文或一句古文看谁先找到相应句子!
7、游戏:老师说一个字或一句话指名学生说译文或古文,学生回答后继续让别的学生也可让老师回答自己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可找别人帮忙。
8、师:通过字词互译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文言文中的字比现代文中的字要少得多。
生2:我发现有的字在现代文中是名词,可是在文言文中却是动词了。
9、教师小结谈话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在古文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一句话,还有的同是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面所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古代文学的精炼之处呀。
三、激趣表演,深化理解
1、 齐读这篇古文。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既然是故事,都得有时间、地点和人物,请找出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1:时间是夜里。
生2、地点是在回家的路上。
生3: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撑伞的人,一个是躲雨的人。
(板书:撑伞人 躲雨人)
3、(出示第一句)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撑伞者夜里喝酒回来。
4、 (出示第二句)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下了大雨。
5、 (出示第三句)师:撑伞人为何怀疑有鬼的?他用何办法试探,结果怎样?他又采取什么措施?
生1:因为他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所以撑伞人怀疑他是鬼。
师:请用原文里的句子说一遍好吗?
生1:久之,不语,疑心为鬼也。
生2:他用脚踢躲雨的人,没踢到,就更怀疑他是鬼了。
生3:当他更相信他是鬼以后,就用力把他挤掉了河里,自己吓得拔腿就跑,用原文里的话说就是: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你真棒,不但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把原文和译文对照着说了出来
6、(出示第四、五句,齐读)师:这个遍体沾湿的人是谁?
生:躲雨人。
师:在这句话中他是怎样出场的?
生:踉跄而至,号呼有鬼。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跑路跌跌撞撞,嘴里还大声的喊着有鬼。
师:他们见到炊糕者时,都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有鬼!
(板书:有鬼)
师:现在,者,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当撑伞人和躲雨人,看他们是如何告之遇鬼的?
(学生表演,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6、 学习最后一句: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呆住了。
师: 他们为什么大笑?
生1:他们都误把对方当成了鬼,感觉到很滑稽,所以笑了。
生2: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太多疑心、太胆小了,所以觉得可笑。
……
7、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8、分小组根据各自的理解表演故事。(评价表演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三、背诵课文,梳理总结
1、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再看课题“活见鬼”什么意思,真的见到鬼了吗?
3、引发讨论: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围绕信神信鬼就会闹出笑话,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4、教师小结:相信迷信,疑神疑鬼,就会闹出笑话,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依然相信迷信,有的竟然利用迷信来骗人,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勇敢的和一切封建迷信作斗争。(板书:疑神疑鬼 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