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的作文以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教材总在让学生的思维走入一种既定的模式,把写作文变成套路训练: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等,实际上这是在压抑学生的个性;教参总在让教师在其规划的圈子里打转,指令性建议特别多,指导性的话却很少。教师呢,津津乐道地围绕教材和教参磨就着学生。
倘以一个小学毕业生为例,每学期作文7篇,每前平均400字,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六年级毕业,8个学期累计文字达二万二千左右,这数目虽够不上煌煌巨著,却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再谈教学方法,从“组词成句”到“连段成篇”,看似天衣无缝,可到头来,不少学生竟连语句也写不通顺,他们一提起作文就连连叫苦,直到小学毕业,写出来的作文仍然疙疙瘩瘩,支离破碎,不堪卒读。广种薄收以至如此,我们当教师又何尝不觉得苦?
教材虽说重视作文教学,可并未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有些作文题目,并非小学生所能理解、完成的。面对书上的作文题目、老师的要求,学生只好瞎编或背诵一些范文,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而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作文书却成了惟一的写作源泉。现行语文教材在文章立新意和写作技巧方面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其结果是锁住了童心。为了这莫名其妙的“新”,学生自觉地压抑了自己的声音,习惯于服从现有的精神套路:他们的作文有太多教条八股的影子,他们的作文里有太多老师嘱托的痕迹,他们的作文里很少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充其量不过是生活的拷贝,技巧的克隆!
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坦率地说,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不说这样的作文如何定级我们是否讨论过,单是学生在多年的写作中,形成的说假话、套话受到厚待的情况,他们的心灵已被腐蚀得锈迹斑斑了。根据教材和教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提些相应要求是必要的,但切莫提出过份的要求,否则会弄巧成拙,致使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领着学生到海边拾贝壳,出发前,教师举了举手中的贝壳说:“同学们看仔细了,要像这样!”结果,大家找回来的贝壳都一个样,无一例外。
其实,面对大海,学生心中早就有了贝壳的模样,假如老师不指手划脚地加以限制,学生头脑中就不会形成惟一的模型,拾回来的贝壳自然不会一个样。可老师偏偏不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正像每次语文大考前,教师对学生的耳提面命:作文想得高分,立意必须要高,主题必须升华,写时要选一些高尚的人或事……
学生因为要考出理想的成绩,在写作时,不敢张扬,不敢写上自己的想法。正值花季的学生,一些道理,在他们最需要懂得的时候,因为顺从老师而无法懂;一些想法,在他们最需要实现的时候,因为迁就于分数而不能实现。
上帝在创造生物时,给予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大象说:“我要力量!”
猎豹说:“我要速度!”
苍鹰说:“我要飞翔!”
于是,他们各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为什么不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呢?
倘要探求其中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二:一是我们得坦率承认,对于如何打开困扰学生新鲜活泼的创作之门,我们的科研力度还不够,目前还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二是和应试教育有关。现在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为时间所迫,往往以立意深浅,技巧好坏来定文章优劣,对有无个性不加重视。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持有“探索与辨伪、思考与怀疑的观点”。当我们翻着学生的作文,自问为什么滞步不前时,是不是意识到该带领学生重新寻觅温暖的、迷失已久的精神家园。因为作文流露的是真情,表达的是心声。让学生用作文来歌唱、来批评、来喊叫、来泄愤……,让学生写写被应试教育压的高度紧张的神经,让学生写写父亲的懒惰,让学生写写物质方面的追求,讲讲失败的苦涩。惟有如此,也许能改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不乐观现状。
有一个写作尖子,曾在日记中写过:我爱写作,一提笔总觉得有写不完的话,还珠格格的刁蛮,孙悟空的勇敢,奥特曼的神武……我都爱写。但我不爱写老师布置的作文,更不爱写试卷上的作文,因为那些作文必须按要求去写,否则,休想得高分,我真害怕写这样的作文,因为每次写时我都要编造“美丽的谎言”,让老师开心。但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童心,本应该是纯洁无邪的,却因为考试的压力,他们学会了“圆滑”,开始承受人格遭到扭曲的痛苦。为什么要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手脚,过多地去写那些不曾用的东西呢?如果他们的心灵被束缚的太久,就没有了电的光芒。如果他们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那将更糟。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话使我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教学生以一个真实的人,不说真话,哪来真人!我们认为,宁可要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哪怕是立意“小儿科”些、写作技巧稚嫩些,也不要学生写轻浅甜腻、思想上貌似健康的文章。要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假话、大话、空话全都用不上,也不必用。不要因为分数的诱惑,给学生设置“雷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懂得了哪些道理。我们坚信:只有不正确的作文价值取向,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
笔者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作文教学的精彩点击,我已忘记作者是谁,但我知道那话描述的很真,所以不避抄袭之嫌,将他用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若能如此,是中国学生之幸,教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