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诗词五首

教案设计

导 学 平 台

语文版:诗词五首

课 标 要 求

1.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出处等文学常识。

2.理解并识记每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3.品味诗歌语言,进入诗的意境。

4.把握五首诗的内容含义及其思想感情。

5.了解五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6.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积累诗词中的名句。

[学 法 点 悟]

古诗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内容,小学时已背诵过很多首,有了一些积累。在这个基础上,读读背背,把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体会诗中情感,学习人物的内在精神。学习古代诗歌,应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多朗读,多背诵,多思考,多积累。不必在字、词、句的翻译上下太大的功夫。

[整 体 感 知]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感情。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勢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涼,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別”!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岑参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作于诗人在轮台期间。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诗人用浓笔重彩勾勒出一幅幅壮阔的画面,在诗人的心目中,边地虽苦寒,但不觉其苦;主客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其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不愧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

《西江月》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从平易中显真切,混沌处见准确,连绵中存陡转。虽寻常风景,而能别开生面;信手拈词,乃得刻画入神,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疑 难 解 析]

理解《迢迢牵牛星》

质疑: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解惑: 这两句诗和《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下文:“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终日思念那隔河相望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

质疑: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解惑: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类比。

质疑: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解惑:是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涉江采芙蓉》,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质疑:《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解惑:——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质疑:《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解惑: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质疑: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解惑:“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质疑: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解惑:“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质疑: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惑: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质疑: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惑: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语 言 揣 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相似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古诗词的赏析,一般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语句含义、修辞手法、对诗词情感内容的评价、以诗词为出发点的想象和联想等。名句的理解,要注意纵横两方面的关系,纵指该句本身深层次的意义,横指该句同其他诗句相近或相反的关系。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迢迢牵牛星》选自 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收录的 。

2、《西江月》作者 , 朝著名爱国词人,字 ,号 。

3、《渡荆门送别》作者 ,唐朝伟大的 诗人。

4、《春望》作者 ,唐朝伟大的 诗人。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 ,唐朝著名 诗人。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注音

擢( ) 札( ) 间( ) 蜃( ) 簪( ) 裘( ) 衾(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家书抵万金:

②白头搔更短: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

④瀚海阑干百丈冰:

⑤明月别枝惊鹊:

⑥盈盈一水间:

⑦泣涕零如雨:

⑧山随平野尽:

⑨江入大荒流:

三、语 言 积 累

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答: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答:

四、朗 读 背 诵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边地风光的语句是 ,。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与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地语句是, 。

2、古今诗词中常有巧用数词并且形成对偶的现象,如《西江月》一词中 ,。

3、终日不成章, 。

4、仍怜故乡水, 。

5、感时花溅泪。 。

五、问 题 探 究

1、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但很少有人用到月亮里的嫦娥,为什么?结合课文思考。

答: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六、欣 赏 评 价

《迢迢牵牛星》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系牛郎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锤)。”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渡荆门送别》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西江月》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七、拓 展 阅 读

1、下面是对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塞外风狂雪早,雪后景色绮丽,天气奇寒,突出了戍边将士生活艰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引出下文送别场面。

C、宴请归客,奏乐助兴,场面热烈,表现了主客友情深厚,为抒写离别之情作铺垫。

D、全诗以雪起,以情结,分别写了送别前、饯别中、送别时、送别后的雪景,作者寓情于雪,通过咏雪,笔笔传出绵绵情思。

考 题 研 析

中考试题研究

考题精展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缁(zī):黑色。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天雨,解素衣

②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2分)

命题思路

文言文的学习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不能一是一、二是二,必须学会迁移、运用。理解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短语的意义、能正确朗读、对文章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感悟,课内课外是一样的。

考生试卷

7.①下雨 ②诧异,惊奇;责怪

8.②冲着(杨布)大声叫唤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我明白了: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从表面看就下结论。杨布的狗只见主人白衣出去,回来见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声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认清这穿黑衣的人的本质也是自己的主人。

考卷点评

第7.①完全正确。②“怪”在句中属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回答 “诧异、惊奇;责怪”略差些。第8.①题,前“衣”用作动词,“素”是白色,课文中学过;考生选做②,完全正确。第9题,完全正确。第10题思路完全正确,只是个别句子表述不尽规范。该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强。

拔尖考题诠析

考题精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三、四句表现禅寺后院环境 的特点。

2五六句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应考说明

古诗词的赏析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首诗的赏析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作者把“曲径”、“幽处”、“禅房”、“花木”等静态的事物叠印在一起,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寂”。有清静之景方有情景之人,于是自然引出五、六句。五、六句绘“无我”之境,抒“有我”之情。景因情生,情因景显,心中有“空灵欢悦”之情,眼中才有静谧安详之景。环境是心境的物化。

3题考分析说理能力。诗句的内涵是不矛盾的,作者运用的是“以声衬静”法,因为万籁俱寂,钟磬音才显得清晰悠扬。动静翻沉,使静穆的画面呈现一种动态的韵律美。

查看更多
【语文版:诗词五首】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9129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