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评王松执教的《花瓣飘香》
听《花瓣飘香》有感
本周四听了王松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听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 三读课题,升华主题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然后问学生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答道:“是从月季花的花瓣上发出来的。”随后引入教学。这是第一次读课题,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课题的意思。而第二次读题是在学习了课文的3-10自然段以后,此时学生已理解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而是对妈妈的一片关爱,一片孝心,在此基础上再读课题,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学完全文以后,王老师娓娓道来:“虽然我们手中无花,但我们每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两遍课题。”每位学生都满含深情地念道:花瓣飘香。至此,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起初的“片片月季花瓣的香味”到感悟到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再从小女孩的行动中受到心灵的启迪——自己也要向小女孩一样对父母怀有一片孝心,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提炼与升华。
二、 注重写作训练
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第二天“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当“我”把花交给小女孩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而当“我”把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来。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远远强于书面表达能力,而王老师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说到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就这节课有一点我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在学习3-10自然段时,我们是否可以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语言、动作、表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我相信学生的答案会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会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会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在此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