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学生一把求知的钥匙——《沙漠中的绿洲》教后记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提问还显意犹未尽。走出教室,身前身后还跟着几个不得答案不罢休的孩子们,这是为什么?
回顾这一堂课。上课一开始,我照教案进行复习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举手如林。“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当几个同学已说了许多内容后,许多举起的手还是不肯放下。一看情势,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而且已记在心里了。怎么办?照教案亦步亦趋再进行逐段精读指导吗?显然已没有必要。我迅速在心里作出了决定,立即随讨论板书:“不毛之地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师问)“同学们,看了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问题来了:“既然是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呢?”“为什么要在不毛之地栽种绿树鲜花呢?”我马上喝彩,“这两个问题提得好,很有价值!”随即激将:“谁能解答他们的问题,谁就更会动脑。现在把课文翻开,快速默读课文,看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哪些自然段?”
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默读。
随着一只手的举起,安静被打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课文第三段。”(师)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争先恐后:“因为阿联酋人民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在地里埋下了纵横交错的水管,浇灌花草,所以不毛之地能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一个个回答是多么好!(师)这一切都得从国外买来,得花多少费用?(生)“培育一棵小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师)“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是多少?我们一起来算算帐好吗?
一个学生一年学杂费平均算约1000元;生活费4000元;学习用品500元;衣着500元;(学生插嘴,衣着不止500元)其它费用500元,共计6500元。再加上小学6年,初、高中6年,大学4年,幼儿园3年,共计19年。用6500乘以19年=12,3500(元)。也就是说,阿联酋人民培植一棵小树大约要花费十几万元人民币,那么沙漠中 “星罗棋布的绿洲”要花多少钱?(生)“啊……”一片惊讶的叫声!借此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接着反激:“是啊,培植一棵小树要花十几万元,值得吗?请你用课文中的或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
“值得。”“因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会更加美丽。”“因为有了这些绿树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为绿树鲜花会给沙漠中的人们带来许多小动物,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欢乐”……
师引导看图,面对荒漠中的座座美丽城市,你想对阿联酋的人民说些什么呢?……
至此,阿联酋人民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的可贵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下课了,他们还在问:阿联酋为什么这么有钱?他们的钱用完了怎么办?……这就是文章开头的一幕,它引起了我的反思。
这节课能够激起学生如此高的学习热情,一是改变了逐段理解朗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耳目一新;其次是老师关注了教学生不懂的,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老师灵活地把握了学生的求知动态,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了学生质疑、解疑、好寻根问底的心理特征,这等于送给学生一把求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