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不如死了!”

教案设计

情景再现: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不如死了!”

2002年我担任五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3月份我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我选用了一篇有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赛课内容。课堂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1、师谈话导入;学生介绍有关安徒生资料。

2、生初读全文,了解童话大意;

3、生自读感受第一部分小女孩卖火柴的情节,然后结合具体语句、段落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请问你有哪些感受?

生:我感受到小女孩很可怜。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

师: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此时想得到什么?

生:火

生:食物

生:爱

生(名叫罗玲,平时沉默寡言、性格极内向):如果我是小女孩,不如死了!

﹙这个问题令大家一惊,随后,课堂一片哗然,听课老师交头接耳,学生也交头接耳,有的同学在笑,有的同学一边睁着大眼睛望着老师,,一边说着什么……最后又是出奇的安静。﹚

我被这突入奇来答案搞蒙了,一时不知怎样回答。我只清楚一点:千万不能批评她!但又应该怎么办,不去管这个回答吗?这显然是不妥的。我清了清嗓子(实际是思考、让自己冷静一下)说:罗玲,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想的吗?

罗玲:这个小女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妈妈早死了,爸爸不爱她,连唯一疼她的奶奶也死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

师:同学们认为她的看法如何?

(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开始讨论)

生甲:罗玲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同意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小女孩的生活是困难的,但不代表一点希望也没有,她不用去死。

生乙:死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丙:我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和困难作斗争。

生丁:世界上就有许多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人,如贝多芬……

师:罗玲,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罗玲点了点头。看到罗玲真心领会,我心里踏实了。

……

课堂结近尾声时,师:同学们,你们想对故事中的“小女孩”、“爸爸”、“小男孩”说些什么话吗?

学生们说了很多感人且很有道理的话。我期待的目光又一次落到了罗玲身上,罗玲站起身说:“我想对小女孩说,你应该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来到我们班上吧,我们一定会帮助你的。”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后来,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罗玲的确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家里很穷,她的父母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不大喜欢她。这使她性格内向,对生活也比较悲观。我作为她的班主任,未能及早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而感到惭愧。从此我常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介绍一些名人在逆境中成长的书给她看……现在罗玲已经上初中了,听她现在的老师讲她的心理很健康,学习也很努力。

教后反思:

记得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说“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走进新课程》也说“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次赛课,虽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当我现在回想起当时对罗玲同学“不如死了”的回答的处理时,我感到欣慰,设想如果当时对她的说法不置可否或妄加批评,或者说轻描淡写地讲过,那失去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孩子回答问题、说真话的勇气,更可怕的是失去一次对正确人生观、生死观的引导,想得更严重一点也许她真的会因为生活的困难而去死,那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当然也是一种失败。那我这个教师就成了无形的刽子手,会良心一生得不到安定的。为此,我们每个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里(不管是课堂内外),要用心地观察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呵护好他们的每一个成人看似错误的言行,都要给予正确的、贴心的引导,让他们真正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关爱他们呀!这样,学生幼小的心灵就会得到健康的滋润,心理上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不如死了!”】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824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