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许多学生跟语文老师抱怨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替他们惋惜,便想告诉他们:其实不是的!再平常的日子也有说不完的喜怒哀乐,怎么会无事可写呢?
就算你的生活本身单调了点,你还可以抬头看看周围,看看外面的世界。就算你周围的人和事都不值一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以一个中学生为例,你还应该读过书,看过电影和电视,这些经历以及由此得来的间接知识,又何尝不是写作的源泉呢?
说到这里,我觉得这一代中学生的误区大概正出此间:你们读了很多书,但绝大多数是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练习册之类;你们看了不少电视,但大半聚焦在《浪漫满屋》、《大长今》、NBA和卡通动画,还有一些并没有多少营养的的爱情剧、肥皂剧;至于电影嘛,非美国大片、香港片不看——这就造成了营养不良。与之相反的便是爱国主义影片没人看了,文学名著没人读了,不但不读原著甚至也不了解故事梗概。初中生答不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大有人在;除了课本涉及到的作家之外,你跟他说舒婷、张贤亮、陆文夫,都是说天书,甚至连巴金、路遥、冯骥才,学生们也有闻所未闻的。
读书就像饮食一样,营养不良不可能健壮。文学和文化的贫瘠会导致一个人思想肤浅、见识鄙陋,提笔写文章自然气短心虚,即使勉强可以写得出来,也多半是苍白之作。
如此看来,读书当是想入写作之门的中学生的必修课。这种读书是区别于课堂的读书的,书也绝非教科书一种;这种读书是一种自发的阅读,是广泛地涉猎各类精神的营养品。这门课无需老师,不用课堂,可以随时开课,却永不发结业证书。从这个意义上看,读书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即使你不打算成为以文为生的作家,你也需要靠不断的读书来充盈自己的头脑。
古人有云:“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鞲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正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作文技巧。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的人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用自己的毕生体验凝成了千古名句,也道破了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的天机。读书就如在精神食粮方面的储蓄,写作便是从中支取利息。只有不断地投入,才能不断地产出;投入得越多越好,产出才能越多越精。世上有许多大文豪没有上过几天学,却留下了不朽之作,但少有人没有读过几页书就成了作家的。
多读书,读好书。唯有这样,写作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写作请从阅读始,你每翻开一卷书,就等于向写作之门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