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看图学文,一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本组课文的思想教育要求是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忘我工作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懂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现代建设者们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本组教材在词句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转到读懂自然段的训练上来。首先要求读懂自然段里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句子的顺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说一段话的大概意思。
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说一段话。能根据观察到的,或想到的写一段话,要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关于看图学文一、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教学本组的两篇看图学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能力。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是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看图方法。例如《八角楼上》,先从观察人物着手,知道谁在干什么,从总体上感知——毛主席右手握笔,左手拨灯芯,在油灯下写文章,然后观察局部,仔细观察毛主席的衣着、写文章时的神态以及竹椅、毯子、清油灯等周围的事物,最后再作一次整体观察,懂得整幅图的意思,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在清油灯下专心致志地写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道路。观察时由人及物,弄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理解图意。
二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图外之意。由于课文采用的是单幅图,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除了引导学生直觉感知画面上的内容之外,还要由表及里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画外之意。例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凝视这星星之火”一句,就要引导学生从画中毛主席的神态去想象,弄清这星星之火不仅指清油灯所发出的光,还象征着当时的革命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又如《艰苦岁月》中“……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一段,教师就得让学生从画面上小红军的神态中展开想象,弄懂“希望”和“未来”指的是什么。
在观察图画时要注意与文字的相互对照,不宜集中过多时间用来看图说话。看图也应该分层要求,逐步加深。
二、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本组课文要求理解和掌握的新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学生生活经验中较为熟悉的,或者通过图画的形象能直觉领会的。如《八角楼上》的“毯子”、“竹椅”、“灯芯”,《艰苦岁月》中的“颧骨”、“额头”、“偎依”、“侧耳倾听”等,对这类词语,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图画的直观作用,结合看图帮助理解;另一类是图画上不能直接反映的,如“寒冬腊月”、“寂静”、“悠扬”、“战斗岁月”等,需要通过图文对照,从具体的画面中展开想象,在读文时细加体会,有的则需要通过演绎、比较、找近义词等方法加以理解,例如“夜幕降临”,让学生换一种说法试一试(天渐渐黑了)。教学“寒冬腊月”这个词可以进行词素分析,先理解“腊月”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再如“沉思”,则通过观察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凝视着灯光,静静地在想,想了很多很多,再启发学生,当时毛主席可能会想些什么,联系“星星之火”,提高对词语的整体理解能力。教学“寂静”、“悠扬”、“出神”等词语,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再一类是比较抽象的词语,如《艰苦岁月》中“可能”、“也许”等词,则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感来领悟。
三、句子训练本组两篇看图学文中比较典型的句子有:①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②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看·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③一位十来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句①,要注意句子的双重意义。从字面上讲,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也就亮了,实际上还有另一层意思:毛主席每天晚上都在灯下工作。同时要指导学生用“每当……时候……就”的句式练习说话造句。句②,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毛主席当年工作条件之艰苦。句③,可去掉句中的修饰成份与原文作比较,体会作者如何把句子写得具体、形象。
四、阅读训练1.从图入手,图文对照。阅读时可从看图着手,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看懂图意,以达到把握文意的目的。这一阶段不能用时过多,不要把这一过程变成看图说话的训练,只要对图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后,就适时转入学文,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图意的。在深入阅读时,要随时进行图与文的相互对照,借助图画形象,理解文中的词句,凭借图画中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学文之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图意,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达的语言与课文的语言相互对照,对学生进行连句成段的训练。
2.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仅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句子与句子是怎样有顺序地连接起来的。这是段的训练的重要内容。如《八角楼上》的第2自然段,一共有4句话,都是讲毛主席写文章的。前3句具体描绘了图画上的内容,第4句是对前3句的总结。教学时要通过图文对照来理解,第1句讲毛主席当年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先交代时间,寒冬腊月的深夜,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毛主席却穿着单军衣,坐在冰冷的竹椅上;第2、3句讲毛主席怎样写文章,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第4句主要讲毛主席写什么样的文章,以及这些文章所起的巨大作用。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
3.注意前后的联系。文章是一个整体,字、词、句、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从相互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如《艰苦岁月》中的一段话:“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在山坡上休息。”怎么知道“又一次”呢?就要引导学生在第二段中找答案,如“赤着脚,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又如:“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先要让学生理解“可能”、“也许”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猜想的?
关于讲读课文讲读课文《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中配有一幅插图,与前面的看图学文形成一个梯度。
1.阅读训练根据状物一类课文的特点,宜通过下列读书步骤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懂得赵州桥的概貌、位置、设计者及建造的年代;理清作者写了赵州桥的哪几个方面,初步懂得每个自然段所说的主要内容。
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可让学生填写下表:桥名地点设计者建造年代距今已有年的朝深入阅读——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懂得一个自然段内的句群结构和连句成段的顺序。可设计填空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五十多米长的赵州桥,全部用砌成的,桥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这种设计既可以,又可以。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所以说这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熟读、美读——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赵州桥的特点写具体的。同时品味词句、积累语言、学习背诵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十分注意读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指点,对赵州桥的特点作出概括后,接着就让学生进一步阅读,环绕“雄伟”、“坚固”、“美观”三个特点,分别找到相应的句群和段落。
例如写“雄伟”,第二段中的第1句是作概括说明,第2句以桥的长、宽作具体说明。写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同样要求学生搞清段内的层次结构,第3、4句写桥洞的特点。第5句写两种桥洞的作用,第6句总结说明这种设计的优点,通过“既……又……”的句式,两个“减轻”来说明设计是十分高超巧妙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说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当学生学完一段后,再理一理这6句话的排列顺序,最后要求学生用“既……又……”的句式概括段意(赵州桥既雄伟又坚固)。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抓装智慧和才干”这一词组返顾全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学习第3段时,抓住概说与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作拓展迁移的写段训练。选一幅有关建筑或雕塑群的图画,学习这一段概述和具体描述的构段方法,写一段连贯的话。
关于阅读课文《帐篷》
1.在解题感知全诗大意时,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其实是在写“勘探工人”。“帐篷”就是勘探工人们的家,而且是“流动的家”。
2.在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时,可抓住诗中的有关词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体会勘探队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安家的胸怀。为什么说他们是荒原野地最早的住户?(反映勘探队员的家安在荒原野地上)“探索、开发、架、修”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勘探队员们的任务及对人们的贡献)“敏锐”一词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勘探队员的辛勤劳动使祖国面貌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荒凉”和“繁华”是一对反义词,读读诗中的最后两句话,说说意思。(把建设的成果留给了人们,而自己却又去开发另一个荒凉的地方,反映了勘探工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3.反复朗读,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