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理念,教出新特色──传统名篇《岳阳楼记》教学浅说

教案设计

​【理念准备】

运用新理念,教出新特色──传统名篇《岳阳楼记》教学浅说

《岳阳楼记》是传统名篇,为教师所熟悉,要防止在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定势,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备课时强化对下列理念的认识:

1、课程标准强调要扩展学生们的阅读面,引导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本篇必须重视预习的设计与指导。与本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这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关于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诵读及其指导应成为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对教法改革提出的方向性要求,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来带动,由此,教学本文时,内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以至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必须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要重点处理如下关系:

一是教师预设与学生质疑的关系,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质疑。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根据本文特点,以自主、探究为侧重点,不搞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教材简析】

岳阳楼的壮丽景观使得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句,而范仲淹另辟奚径,他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再放异彩,《岳阳楼记》也由此名于世,传于后,成为千古名篇。那么,《岳阳楼记》“名”在哪里?它之所以广为传诵,就在于它的立意高、构思巧、语言美。这样的好文,让学生在成诵的基础上,感受范仲淹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丰富人文底蕴,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模式。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古文、写好文章都有好处。

【主要教法与课时安排】

根据文章特点,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诵读法。诵读不能片面理解为多读。简单的说,诵读教学法是以“读”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在反复诵读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一次“读”都带有不同的目的。

【教学时数】

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顺、读懂;第二课时则要引导学生读悟。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老师们要充分认识新课标提出的“预习”的重要性,而预习,不只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就《岳阳楼记》来说,“预习”应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人文背景等,从而培养学生围绕某一目的寻找、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这种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很有用的。二是通过预习,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中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精品。就《岳阳楼记》一文来说,对作者和岳阳楼人文背景的了解尤为重要,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应该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还是应该鼓励、指导学生自己找相关资料。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查找有关的对联,有的查找有关的诗文,小组成员合作搜集、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与大家共享。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可以围绕岳阳楼的人文景观作一些综合研讨。总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是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既拓展学生的学识和视野,又能节省上课时间。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材料。实际上,不管学生能不能自己找材料,老师都要自己先做好资料方面的准备。要不然,就算学生能找到一些好的材料,而老师却因为不大了解而无从指点。根据澄海的实际,很多学校的学生还缺乏寻找资料的途径,则更需老师多向学生介绍推荐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对联等,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开拓思路。因为“文学形象是不直观的”,所以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出“淡出多媒体,走进网络化”,“淡出多媒体”不等于不要多媒体,这指的是教师要集中时间备课,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制作课件;“走进网络化”就是要通过上网找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这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二、要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顺,并落实当堂成诵的目标

所谓朗读,是指依照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用连贯或间歇读出句子的组织和段落的层次,用适当的语调传达出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培养学生感悟、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教法。

朗读指导的基本程序是:

理解文意,确定基本格调—处理好语法、逻辑停顿—处理好语调,自然表达情感。朗读的基本功最本质的有两项:一是停顿的处理;二是语调的处理。

老师们的指导一般多是注重字的读音准确与否,至于其他方面的指导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除了读准字音这个基本要求外,老师们的指导还应包括:

朗读的节奏要鲜明。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不要读破句。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句子开首第一个音节后面都要稍作停顿,这是句内层次所决定的。像“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刻”带出宾语,必须停顿,“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如果节奏错误就说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还不够准确。至于“其喜洋洋”一句,“洋洋”,是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才能把“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更好的体现出来。

要注意感情基调(语调),读出一点语气。写作内容决定了语调是明快还是低沉,是缓读还是急读。如:第三自然段语调应是低沉的,第四自然段语调应该是明快的。像表达庄重、谨慎、沉郁、悲哀、疑惑等情味的,要缓读;表达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怨恨等情味的,要急读。读出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这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教师无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现在的学生习惯于快读,字音、停顿和语气上的毛病往往淹没在快读之中。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放慢读的速度,每分钟以读110~120字为宜,这是正确朗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生朗读中的缺点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纠正。

至于“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先范读,然后再播放录音,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读;也可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注音,再自行查字典,自主朗读两遍;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将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放录音,学生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也可。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互相正音。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要能读得顺畅且声情并茂,并争取在课堂上能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很多老师总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成为学生的负担。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移到课堂上来,置于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实现成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在诵读中疏通文意

第一、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

所谓的疏通文意,就是要解说关键词义、提示成语、概述句子和段落大意。读懂、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具体方法:

一是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用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但老是采取这种方法就有些不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不能质疑、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有无创新意识和能否主动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呢?

质疑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学有所获。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难。”现在的学生一般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自己不懂得如何提问,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疑什么”和“怎样疑”的问题。如上文言文,我们不要一开始就问:“有什么地方不懂提出来。”问题太大,学生反而不懂得如何发问。所以,一开始提问的切入点要小。例如我们可以问:课文中的注释,有没有全部明白,还有什么地方虽有注释但还是不懂的?又如,有的试题,在现代文阅读部分设计这样一道题:“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揣摩、写作意图等多方面进行探究,通读选文,并完成上述各题后,请你设计一道富有思考价值的题目,并提供答案。(3分)。”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命题的角度,再要求学生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

二是师生梳疑:

学生提出的疑问,有个性的,有共性的;有有价值的,有无价值的。个性问题要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要群体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要集中解决,无价值的问题要及时梳理,以免无关信息干扰课堂。因此,老师要找出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及时肯定正确思路;还要适时把学生没有提及而教师认为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再向学生提出,作为课堂导学探究的核心任务,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这样就有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

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练,不需要讲的(学生已经明白的)和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

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其实,那些学生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句子逐一翻译,有什么必要?至于跟读文言文不足万字的学生讲什么“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定语后置”(如“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状语后置”(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之类的语法规则,近乎故弄玄虚,正如俗语所说“你不讲我倒明白,你一讲我反而糊涂了。”范祥善先生在《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说:“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尝见不当之教授者,字句之解释,过于细密,遇复杂名词,则分析解剖,不厌精详。致讲述时格格不成言语,作文时造出不相连缀之字。此拘泥于字句之弊也。”一节课,“不需要讲的”和“不应该讲的”东西太多,老师上课时间紧而学生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那么,那些才是“需要讲”和“应该讲”的呢?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文段内容确定要理解什么词、句,估计学生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需要点破。

例如,有些字词的注释有意译的成分,估计学生看了可能仍不懂的,当要再提及。如,文中“越明年”,教材简单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对此,老师应进一步指出:不能简单地把“越”等同于“到”,此处的“越”是“度过、超出、经过”之意,如同义复词“越过”,“越”就是“过”;而“越冬”就是“过冬”。

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经常出现,但词义已发生变化的,即使有注释,也还是需要再适当的点拨、拓展、强调。如:“政通人和”中“通”是“顺利”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过”这一义项,学生比较容易忽略,可联系同义复词“通顺”,指出“通”就是“顺”,这样学生就会记得牢。又如,“前人之述备矣”中“备”是“详尽”的意思,不同于现在常用的“准备”、“具备”等。老师可以联系一下成语“求全责备”,这成语学生容易望文生义,其实,“求”与“责”同义,理解为“要求”;“全”与“备”同义,理解为“全面、完备”,“求全责备”就是要求完美无缺,多含贬义。

再如,“至若春和景明”中“景”字是形声字,“日”是形旁,“京”是声旁,本指“日光”,不同于现代汉语常用的“风景”、“景物”。老师可以联系名句“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进行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景”与“雨”的对应关系,从中加深对“日光”义的理解。

这样联系,既加深了印象,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的要求。

文中也有一些词、句虽没有注释,但还是有一定难度,估计学生可能不懂的,同样要点拨。如“增其旧制”中“制”是指“规模”而不是“制度”。“商旅不行”,“商”是“商人”,“旅”是“旅客”,“不行”与现代汉语的“不行”意义迥别,是两个词“不能前行”的意思。“而或长烟一空”与“或异二者之为”中“或”字,后者有注释而前者没有,这两个词词义是否相同?应该是不同的。前者是“有时”后者是“或许”。

以上这些都需要再加以指点。

如果教材中的注释有错的,老师更是要讲清楚。如,文中的“岸芷汀兰”,教材注释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这就不合乎互文见义的译法,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及时纠正。

至于文中有注释,学生一目了然的,就无须赘述。

总之,学习的组织形式,应灵活掌握,每个教师都有权选择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得好,每一种组织形式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读懂”这一环节上重点是注意知识、技能的落实,基本上可以不用分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要“读悟”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立意高、构思巧、语言美的特点。

一、悟作者情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第一课时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再行诵读,重点是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也可以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引导学生尽量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这是课标所重视的对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培养,只要学生能带着这种情绪,读出自己的体验,就能领悟文章的深层意义、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正如马建君先生所说的:“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要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理,就要多读几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读中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悟”各段的关系,从而掌握“记”的一般写法

范祥善先生曾批评那些不善于学习古文的人就如囫囵吞枣者,“一篇之大意,似尚了了,而字里行间,不屑推敲其组织,轻轻滑过,几如走马看花。是无异以未经细嚼之食物,一口咽下”。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端。要感悟《岳阳楼记》构思巧的特点,就必须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再“推敲其组织”,理清其脉络。《岳阳楼记》全文脉络是:叙事作记缘由—佳境概述(实写)──状景因己而悲,记洞庭湖水因物而喜(虚写)──念天下忧乐,抒怀天下己任──记录写作时间。即:第一段,叙事;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第三、四两段分别以想象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下一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第五段,抒发情怀揭示主旨;末段,记时。

由此可见,叙述、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由叙述、描写引发出来。

这是古代“记”一类文学作品的通常写法。让学生从本文领悟古代“记”类文学的特点,既是知识技能教育,也是读书方法教育,这就把“三维目标”融合、统一起来。但是,这是难点。学生的程度不同,不一定能悟出,老师应引导,指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有可能的,还可以与写作方法结合起来。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文喜欢一落笔就抒情、议论,如果抒情和议论不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的,不是建立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是空泛、矫情的。而学生如能真切体会到《岳阳楼记》这种构思的妙处,那么对写作是不无裨益的。当然,不是一文一课就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还需要重复强调、巩固,可再联系其它“记”,举一些例子,如《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等。

三、悟作者炼字的技巧,体味名篇精美的语言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采斐然。一些词语的运用,颇见作者炼字的功力,教师应在此予以点拨。有人批评现在的“学生作文时,无有能运用课文之精华者。万一能应用,长者直钞一段,短者叠用数句,不过为默书之变相。”要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的目的,就要求老师的点拨要精要、好懂、有用。

像《岳阳楼记》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衔远山”、“吞长江”两句,虽然字面较简单,但“衔”、“吞”两字很有表现力,如果改为“连远山”、“接长江”,就未能达到“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的表达效果了;“浩浩汤汤”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读音有别,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可联系“横刀立马”、“横扫千军”等)。“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也通顺,但作者不用“晴”而用“晖”,因为“晖”,也是“日光”之意,能使读者联系到洞庭湖上的“春和景明”的景象。

第三、四段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那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像“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锦鳞”注释说“美丽的鱼”,“鳞”指鱼,这是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不由得想到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教材注释是“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这样的注释不够形象,其实,“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下句“静影沉壁”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是静态美。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像这些字词的表现力、表达效果,是需要老师点拨强调的。

四、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适时进行人文教育

这两句是很有名的句子,可谓是微言大义。采用互文形式,字面的意思简单,但实际上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逐层深入理解其内涵。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以物喜以己悲”?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以物喜以己悲”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做到不因外物而动摇心中的信念?既然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仁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抱负。

五、充分估计和机敏解决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们是大班制教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在扮演着“看客”的角色,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差别是永远存在的,当然,作为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同学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的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要注意的是“讨论法”的使用要得当。课堂讨论是为了解决那些单凭学生自我思考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讨论应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才是有效的。如果不是从实际出发仅仅把讨论看作是标榜“新教法”的应景和点缀,那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再者,在进行讨论时,教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毫无边际的讨论是很难有结果的。

总之,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着转变,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过去那样“一切尽在老师的掌握中”,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的多变的。但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细致全面些,课堂教学时在时间安排和控制上能掌握得更合理些,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精要些、教学机智的运用灵活些、问题的设计严谨些,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查看更多
【运用新理念,教出新特色──传统名篇《岳阳楼记》教学浅说】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8079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