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给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1.懂得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爱情不仅是异性相吸的爱慕,更是同甘共苦的忠诚和超越生死的情感。

2.掌握抓住关键词或短语,联系上下文品读思考、理解文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德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哪个男子不重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真是这样的,少男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迈向成人世界,情窦初开,就会思考一个词——爱情。什么叫爱情?爱情是什么?许多年前,有一位14岁的少女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位父亲并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避而不谈,也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呵斥女儿,认为她涉足了禁地,而是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真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位父亲就是享誉世界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二、通读全文,思考:爱情究竟是什么?

(一)向14岁的女儿解释什么叫爱情,这位父亲用了什么样的方式?

——童话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二)理出“爱情”的三层内涵。

1.请学生围绕“什么叫爱情”的问题阅读第5—23段,寻找答案,圈画相关语句。

2.学生发言,理出“爱情”的三层内涵: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三、抓住“眼神”,联系上下文品读,理解“爱情”的三层内涵。

(一)抓住“眼神”

1.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次对“爱情”的解释都源于上帝和大天使所看到的——眼神。

2.齐声朗读三处对眼神的描写。

教师引导:仅从这三个眼神中,我们是不是能清晰解释它们所代表的“爱情”、“忠诚”和“心头的记忆”呢?似乎还是很抽象,不容易解释。怎么办?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品读。

(二)联系上下文品读,理解“眼神”中所表达的“爱情”的三层内涵。

主要步骤:

教师提出突破口问题→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圈画、思考→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

1.第一层:突破口问题——上帝为什么惊呆了,并且那么生气?

联系第6段:“当上帝创造人类时……”“你们在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

第7段:“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

第24段:“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但是,只有人懂得爱……”

爱情是青年男女彼此的吸引和爱慕,这种心灵的碰撞、精神的交融早已超越了上帝造人的初衷,在上帝眼中,人就是一种生物,男女在一起就是过日子、延续后代,与其它生物没什么两样,但是人类的男女却创造出“爱情”,这是独属于人类的情感,比上帝创造的一切都要美得多。

2.第二层:突破口问题——你能从第14段“眼神”的上文中寻找到有关内容,帮助你解释“忠诚”吗?

“50年后”、“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

“忠诚”是经历漫长时间考验的彼此相守,“忠诚”是在漫长的日子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同甘苦共患难的不离不弃。

3.第三层:突破口问题——你怎么理解“心头的记忆”?

联系第18段:“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

“心头的记忆”超越了生死界限,永存于心中。

(三)朗读第22、23段,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述你从这个童话故事中所悟到的“爱情”的内涵。可请学生稍做准备。

参考:什么是爱情?爱情是青年男女的彼此爱慕,爱情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彼此忠诚,爱情是超越生死的情感记忆。它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用意,懂得要明智地爱,明智地生活,才能真正为人,真正获得幸福。

(一)教师引导:什么叫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向女儿解释了,那么这是不是这位父亲写这封信给女儿的最终目的呢?

学生再次通读课文,思考圈画。

(二)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父亲的这封信用意在于“促使她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发”,启发女儿懂得爱的真谛,懂得爱是一种人性美,从而明智生活,善于生活,获得真正的幸福。

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兼作本课结语。

六、布置课后作业

从身边的人和事或阅读材料中寻找“爱情”,写一篇短文,题为:那就是爱情。

教学建议

如果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在“抓住‘眼神’,联系上下文品读,理解‘爱情’的三层内涵”这一环节中,也可以采取提出总突破口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较大的阅读自由度。总突破口问题为:你最欣赏那一种眼神?为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
【《给女儿的一封信》教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7854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