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

教案设计

八祝福

祝  福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

2.认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小说的方法及《祝福》刻画人物的手法。

2.难点:⑴故事情节所体现的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性;⑵“我”的形象;⑶小说首尾的反语。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注音:

监jiàn(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暄xuān(太阳的温暖)镯zhuó(镯子,戴在手上的一种装饰物)抟tuán(盘旋;同“团”)澹dàn(同淡)骸hái(身体或骸骨)荸荠bíqí(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帏wéi(古代佩带的香囊)讪shàn(AA式,难为情的样子)拗niù(扭的意思)惴zhuì(AA式忧惧不安的样子)歆xīn(这里指神奇的祭品)醴lǐ(甜酒)

词语补释:

*幽微:细微。P134注③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P134注⑥

*烟霭:烟雾。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躇: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委实:实在。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P141注①

*惊惶:惊慌。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P142注①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对某些言论或行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应酬: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P146注①*寻死觅活:偏义短语,就是寻死的意思。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以求保佑。

*鄙薄:鄙夷,轻视,看不起。

*唾弃:鄙视而抛弃。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P134注⑤

间或:偶尔。P136注⑥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人情世故。更:经历。P139注②

淡然:指漠不关心的样子。P141注②

形骸:人的形体。P143注①

周正:端正。P143注⑦

定局:事情确定。P144注②

折罪:抵罪,赎罪。P147注①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P147注②

出格:超过一般,与众不同。P148注⑤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P152注②

解题:

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同年3月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1926年编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列为首篇。

从作品中的“我”见到临死前的祥林嫂,回溯到十三四年前第一次见到祥林嫂的情形,反映了1910年到1924年间(即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情形。

“祝福”是旧社会过年时的一种封建迷信的习俗,用牲醴和香火供奉“祖先”和“天神”。祝福的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终年吮吸着劳动人民的血汗,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他们大搞年终“祝福”的迷信活动,以追求来年享受更大的“幸福生活”,并利用神权来麻痹、欺骗劳动人民,维护封建剥削的长久统治。小说着力描写鲁四老爷家三次年终“祝福”,有助于展开故事情节,表现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性格。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小说以“祝福”命题,不仅因为它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而且借祝福活动为背景,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现实──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中;而压迫者却在兴高采烈地为自己的年年幸运“祝福”,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同时,一般的人们对于被压迫者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不仅毫无反应,反而跟着统治者一起热衷于追求这种迷信的“祝福”活动,这又多么令人可悲!小说否定了向神祈福,启示人们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寻另外的路。可见,小说以“祝福”为题,含义丰富,发人深思。

第二课时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写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时候,在极端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的序幕、结局──倒叙)

1.写鲁镇祝福的景象,简介鲁四老爷。(序幕)┐

├所见

2.写祥林嫂又极度的精神痛苦中死去。(结局)┘

第二部分: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故事情节──顺序)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情况。(开端)┐

2.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情况。(发展)├所忆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最后变成乞丐的情况(高潮)┘

第三部分:写“我”对人们祝福的感受。(尾声──所感)

《祝福》的结构特点:

1.安排故事情节采用倒叙。

先写祥林嫂惨死的结局,再写她悲剧的一生。因为只有祥林嫂惨死的血淋淋的现实,才最足以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本质,渲染作品的悲剧气氛。因此,倒叙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题。采用倒叙手法,在倒叙结束转入顺序处必须接榫合缝。“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今也连成一片了。”起过渡接榫,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故事情节的前后,描绘了故事的背景。

如果把《祝福》比作电影,那么首尾的镜头并不是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而是写鲁镇祝福的景象。就在家家祭灶的愚昧迷信的气氛中,在有钱人家欢天喜地祝福的环境中,出现了祥林嫂的悲剧,这样就深刻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通过“我”的见闻联缀祥林嫂的一生。

既能使篇幅紧凑,又能加强真实感。

主题→人物→情节主题←人物←情节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只有弄清了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小说的主题。而人物形象又主要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

第三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来揭示的。

1.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3.“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写作特点:

成功的肖像描写:

┌───┬──────┬────┬─────┬───────────┐

│时间│服饰│面貌│眼睛│分析│

├───┼──────┼────┼─────┼───────────┤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脸色青黄│顺着眼│新寡,悲切,尚年轻,初│

│到鲁家│绳,乌裙,蓝夹│两颊还是││当佣工的胆怯,恐怖的命│

││袄,月白背心│红的││运已经开始,但尚可自食│

│││││其力相慰。│

├───┼──────┼────┼─────┼───────────┤

│第二次│同上│脸色青黄│顺着眼,眼│再寡又嫁,形容憔悴,丧│

│到鲁家││两颊却消│角带些泪痕│夫丧子后,不胜悲切,虽│

│││失了血色│眼光没有先│精神枯萎,但未到绝境。│

││││前那样精神││

├───┼──────┴────┼─────┼───────────┤

│被赶出│头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瞪着眼,只│绝望,精神支柱突然崩塌│

│鲁家│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那眼珠间或│唯一“希望”彻底破灭,│

││刻似的。│一轮│求生不得,悲惨死去│

└───┴───────────┴─────┴───────────┘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包括穿作、形态、眼睛、神情等方面,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对她的眼睛,作了多次精心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特点、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而且有助于深刻地揭示中心思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就极俭省地写出了她的性格特点,揭示她受到的摧残。如:“顺着眼”,表现她善良的性格;写她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她已被折磨得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十分麻木,简直成了木偶人。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五题、第六题。

查看更多
【祝 福】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7841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