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其主要的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无法提供给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有其性能独具的优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以全员参与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创设了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加速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教育家布鲁姆这样说:“教育上之所以把综合看作是重要的,还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创造者的自豪,他们对创造能力的一种意识,以及他们在创造一些独特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流感和适用感,特别是当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资料做到恰当工作时,更是如此。”新课程标准中贯穿小学语文教育始终的一项学习就是“综合性学习”。
五分钟新闻播报和课本剧的表演就是把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的具体实践。在当今社会开放性、信息性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思想观念、知识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作用于学生视野之时,就为学生接受新思想、增长语文知识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新闻播报着眼于培养学生听、编、说的能力,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课本剧的表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编排和语言创作、情感的协调表达能力。另外,新闻播报以及课本剧在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中都有着大量的可模可仿的机会,小学生对此也十分有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这两项课外活动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新从课内的四十分钟向课外、家庭延伸。实践也证明了这两项课外活动,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组织五分钟新闻播报,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闻播报活动伊始,老师就先着手广泛浏览、选择适宜小学生的媒体栏目,以此指导学生收看优秀的报刊专栏和广播电视节目,并有效地指导家长结合家庭中的子女学习生活给予大力的支持。“五分钟新闻播报”的最初形式是“每日新闻”。即每天轮流由两名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作“播音员”,利用早晨课前五分钟,把自己搜集到的昨日新闻对全班学生进行“广播”。由于大家很感兴趣,信息采集量很大,就改为每名学生每天写一条新闻: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或从电台中听到的,或从生活中采撷的或刚刚从学校观察到的……由主持人指名说,然后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播音员”、最佳新闻,促使学生练听、练说、练写。学生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个个有成功的体验,大家乐此不疲。这种形式坚持月余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希望自己当主持人,因为他们都在日常的新闻播报中看到并深切意识到,作为主持人所能发挥的空间太大了,就像叶惠贤先生说的,主持人主持节目一半靠准备一边靠即兴发挥,此班的几位大家公认的金牌主持人,在主持时所展示给大家的那种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潇洒自如的风采使他们羡慕不已,几位优秀主持人临时应变的机敏使同学们在私下津津乐道、纷纷效仿并跃跃欲试。
鉴于此种原因,并考虑到学生的互动效应,可最大限度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收、共同完善。要达到此目的,恐怕以四人小组为最佳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在小组的交流中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所以延续到了今天的“五分钟新闻播报”就成了现在的形式:全班55位同学分成14个小组,每4人一个小组,按座位分组,每次是4人全部做主持人,其中选定一位“首席主持”,每一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如“新闻航班”、“新闻茶座”、“新闻网吧”等等。有几个小组还确定了个人栏目,如“放眼体育”、“百姓生活”、“跨越国线”、“奇闻趣事”,各小组的“首席主持”做好每天的播报记录,并在播报完毕后组织组员对当日的新闻播报进行一系列的评价,评价内容有“最佳主持”、“最佳新闻”、“主持风格”。并进行公开公平打分,当场汇总分数。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当日新闻播报员进行当面评价及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有价值、对实验老师触动很大的事情。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本不突出,但在播报中表现得口齿伶俐、机智灵活,受到表扬后信心倍增,学习成绩也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同学提意见时言辞有时有些刺激,但小主持人却很乐意接受并马上更正还面带微笑地鞠躬表示感谢;他们在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的目标驱使下所做的努力令这位老师吃惊;当偶尔对他们新闻播报的延时半真半假表示不满时,他们的说服工作非常到位,那就是保质保量完成课堂学习与作业;在短暂的对新闻的采、编、导过程中,小组组员之间的矛盾、磨合直至亲密合作与交往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新闻播报”的深入展开给同学们带来的诸多荣誉更加强了他们的各方面积极性。师生的合作因“五分钟新闻播报”(其实不止)而更加和谐顺畅起来,促动了语文教学。
二、组织课本剧的表演,指导综合性学习
许多高年级学生都患有上台当众说话恐惧症,本来有许多话要说,可一上讲台,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为克服这一现象,开始时,这位老师由班上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头,以后按座位顺序轮流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加上语言的神态动作,慢慢消除神秘感与恐惧感。后来有些同学把叙述的段落也表演出来,并且按自己的理解配上语言动作,与课文相辅相承浑然一体。这位老师此时才醒悟到这是剧本的表演形式啊!
在这里我想重申一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尤以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全面。因为可以训练左右脑协同活动,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左脑主要处理言语信息,而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空间关系、音乐、运动、舞蹈等活动,以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灵感”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是将创造性的“灵感”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而这左右脑协同活动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课文在此班课本剧社演员们的再创作中体现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到现在为止,此班同学均已参与过课本剧的表演。有些本不善言辞,性情内向的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训练中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有一沉默寡言的女学生在被选中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积极认真地进行准备,在展演时把卖火柴小女孩在寒风瑟瑟中衣着单薄向路人出售火柴的悲惨情状表演得真切动人,让观众们无不动容!
另有十一册语文课本第十二课《奴隶英雄》的剧本创作表演为例。剧本本身对话非常少,表演起来寥寥几句难现故事全貌,即使由此见一斑的效果也难以达到。这种情况下,课本剧社的社长同学带领大家分头通过去图书馆、上网、书店等多个途径查阅了大量的古罗马历史资料,还观看了他们一向不感兴趣的话剧表演,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对奴隶主的残暴、奴隶的受压迫、受剥削及斯巴达克反抗精神的伟大之处有了自己的体会,甚至对当时贵族、贵妇人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都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课本剧的表演融入了他们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他们课余的数次排练后,在这位语文老师的一次研讨课上,展演得到了听课领导与同事一致赞叹。表演中,斯巴达克的表演者把斯巴达克的觉醒与反抗意识表演得极有层次感;贵族夫妇的表演者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精心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情节与对话,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此课本剧剧终时,全班同学全部参与到表演中,有的扮演贵族,有的扮演奴隶,那浩大的气势、逼真的场面赢得了听课领导与同事的交口称赞与热烈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组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结合,才能为小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