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知识扩展

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

1、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是播其恶于众也。”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作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8、孟子反对不义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9、孟子仁政学说的进步意义: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意义。

10、孟子仁政学说的局限性:

孟子的思想,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仁政学说就常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查看更多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75581/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