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背诵歇后语
一、揭示课题,了解诸葛亮、小皮匠
1、出示 音节:zhū gě liàng
生拼读,看师板书(诸葛亮),并介绍诸葛亮是谁?(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 军事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诸葛亮
2拼读音节:xiǎo pí jiàng
生拼读(小皮匠),看老师板书,着重讲“匠”字的笔顺,理解什么是“匠”(特殊手艺的人)。体会匠的特别之处:无论木匠还是花匠、泥水匠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过渡:智慧出众的诸葛亮和普普通通的小皮匠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读书。
二、读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文,要求:不读错字,用浪线画出诸葛亮和小木匠关系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汇报:这真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3、理解“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设疑学习课文:普普通通的小皮匠比过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 学习课文第一节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生合作读课文,
2、学习四个红颜色的字:士兵 击 挡
同桌商量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士:与土区别对比
兵:笔顺
挡:什么意思?(挡住)
3、出示图片:乌江的水怎样?看到了怎样的礁石?
生汇报:水深流急 要渡过去困难。指导学生读出困难的语气。
四、细读探究
1、 诸葛亮的办法
师:面对这样的困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想了哪些办法?
生汇报:架人桥 驾木筏
师:办法有没有行的通?
出示图片讲解:人桥为什么架不成,木筏怎么会被撞坏。
说话练习:怎么样的木筏撞到怎样的礁石。
填空:诸葛亮想的两个办法都失败了,他急得-------如果不及时想出过江的好办法,那么----------。
2、 第三个办法:贴布告
读书第三节,思考:谁接了布告?
生汇报:三个小皮匠揭了布告,想出了坐牛皮筏过江的办法。
思考:小木匠想到了什么办法,为什么能成功?下节课来学习。
感言:
这是我们听施老师讲的第二节课了,本节课教学施惠贤老师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フ既要求把话说完整,而且还要说的疟动。比如:什么样的诸葛亮?什么梷的木筏撞到了怎样的礁石?诸葛亮噞贴什么样的布告?这整堂课,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单项训练了,还关注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表达。但是老师还是过多地依赖课件,各个环节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生成的东西比较少,有些地方讲得过多、过细,乃至教学内容完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