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媒体,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认为,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中国。为此我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但因课外阅读毕竟在课外,无论是阅读材料寻找,还是阅读活动的组织,具体运作来起困难重重,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找相关的课外读物。有了计算机媒体辅助,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大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我们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缩短大社会和小课堂的距离,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完了《草原》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份有关草原的导游词。学生通过主动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整合有关素材,再配上优美的PPT、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再加上与之相符的导游词,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这项综合作业,其实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对学生拓展学习的一种有效锻炼。
〖该用、会用、爱用、活用·活用〗
光爱用还不行,还得灵活运用,有机整合。我们认为,远教资源应该是一个素材库,而不应是一个成品库。因为做好的课件太僵化,限定了教学思路,让教师受制于它,让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缺少了奔涌的活力。我们最欢迎的是紧密结合教材,有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我们一般不使用远教资源中制好的课件,而是巧借远教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或用其激情导入,或在学生“愤”、“悱”的时候用其“启”、“发”,或在学生激情乍起的时候用其推波助澜,将学生思想感情引向升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远教资源还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难免会有一些东西不尽如人意。举一个例子,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草原》,在老舍先生笔下,草原“翠色欲流”,蒙古人民骑在马上,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而在远教给我们提供的视频中,草原上只长着稀稀落落的草,露出底下的黄土,马跑过,扬起阵阵尘土;蒙古人呢,戴着灰色的鸭舌帽,穿着蓝色的中山装,颜色非常单调。这不但没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极大的破坏了老舍先生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营造出的草原的美。像这样的资源,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当坚决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自读自悟,让课堂“美”不胜收〗
美是语文课的灵魂,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无穷无尽的“美”:瑰丽多姿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布局、栩栩如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细节、动人心魄的情景……这种种“美”是灵动的,带有非理性模糊性特点,带有欣赏者自身的人格印痕,它拒绝死板机械、拒绝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些重理性说教、重繁琐分析的课堂,是难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殿堂的。只有精心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读自悟,课堂才能异彩纷呈,洋溢着美的气息。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没有去分析草原的几个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有滋有味地去品读,边读边想:草原美在哪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由于没有过多的束缚,孩子们很轻松,也很投入,他们以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悟,对文本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诠释,读出了新意,读出了创意,读出了文章的未尽之意,倾吐出了富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葱绿的平地、碧绿的小丘,各种各样的绿简直把我浸染了,仿佛空气都变成了绿色的。”“放眼望去,绿浪翻滚,侧耳倾听,沙沙作响,那是翠绿的浪花在舞蹈、欢笑。”……接着,教师为孩子们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录像,并配上《草原牧歌》那悠扬的笛声,让他们亲身感受草原神奇的魅力,使之赏心、悦目、悦耳。最后,教师再次激发:“如果你置于这美妙的境界中,你想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每根神经都被激活了:想跳舞唱歌,想摄影作画,更多的孩子是“诗心荡漾”,想同老舍先生一样,低吟一首小诗:“草原青青河水清,羊儿肥壮马儿欢……”
美的文本与美的资源和谐交融,孩子们感悟是美的、诗意的,课堂也是美的。这美久久地在他们心中激荡,而不至于分析来分析去,结果学生只记住了“草原又大又美”这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以“情趣”激励学生〗
以“情趣”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初探·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感染学生。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感情的体现。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理解草原辽阔美丽的特点。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采用“电脑绘画法”,描绘出一幅奇丽的草原风光图;有的采用“感情朗读”,读出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美,草原诗情画意的风光美;有的采用“做导游”的方式,利用电脑展示自己搜集的草原风光画片,绘声绘色地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特点,“游客”可以向导游随时发问;在欣赏草原奇丽的美景时,有的轻轻吟诵起《敕勒歌》的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有的还为草原风光写一句广告语。在理解课文“蒙汉情深”的中心时,学生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采用“表演式”,当小演员,表演热情好客的牧民怎样热情招待汉族客人的,展示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有的采用“歌唱”的方式,以一首《赞歌》赞颂蒙汉人民情深意长的团结美;有的采用“舞蹈”的方式,伴着《草原牧歌》的旋律,自由跳舞,赞美勤劳的草原人民;有的还采用“想象法”,伴着《敖包相会》的音乐,想象蒙汉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景,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限制思维范围,不规定思维路径,鼓励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作业内容·让学生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让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展示“红杏出墙”的个性。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设计了极富创造性的作业形式:
⑴ 积累类。摘抄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⑵ 绘画类。用七彩的画笔描绘草原如诗如画的风光。⑶ 小报类。通过查阅、搜集资料,以小报的形式介绍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