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篇课文,与培养习惯能搭上界吗?过去,我认为很难。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秘舟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心中豁然开朗。请先看上课伊始的一节实录:
师:我先读两个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注意,每个词我只念一遍。
师:这位同学写的时候,其他同学做什么?请仔细观察!
师:(念)车盖、盘盂
师:(生写完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他的的字写得端正,也没有错误。
师:把字写大一些,让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楚更好。
师:观察有所发现。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 :车一一盖,盘一一孟。
师:读的时候,不要把前一个字的音拖得很长,要连起来读。(师示范,学生跟读)
师:我再念两个词,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余的同学做什么?
生(齐) :仔细观察!
师: (念)沧沧凉凉,探汤。
师: (生写后)又有什么发现?
生:他写完后,把每个字都看了一遍。
师:嚷,这位同学的眼睛真尖! 字写完后,回头看一遍,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师:我们来读一遍。
生:沧沧凉凉,探汤。
师:读得连贯、干净,很好!习惯说改就改,不简单!
王老师教文言文,从关键词切人,颇见匠心。更另人叹服的是,他的关注点不光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几种习惯的养成: (I)认真听话的习惯。我只念一遍,不重复,你非得竖起耳朵来听不可。(2)观察发现的习惯。别人上黑板写字,你要仔细观察,做到有所发现。(3)正确朗读的习惯。朗读词、句或课文,有的学生有拖腔唱读的不良习惯,教师发现了,及时予以纠正。(4)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完后浏览一遍,看看是否有错。短短六七分钟,涉及到四种语文学习习惯,几乎一个小小的学习步骤,都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分割。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一辈子受用不尽。是啊,我们要关注知识,关注技能,然而,更应关注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位记者访问其中的一位: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 然等。”可见,习惯比知识、技能更重要,它是一个人生活、学习以至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从王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还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习惯培养要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习惯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习惯,无须单独要时间去培养,而要结合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来进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掌握方法,领悟情感, 与人交往等等,无不存在习惯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王老师就是把培养习惯巧妙地融入到写词、读词、理解词语的过程之中,培养习惯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顺势而为,点拨出彩。顺势点拨,效果最佳。
二、习惯培养,既可预设,亦可生成。
习惯培养可以预设吗?可以。如教师说:我只念一遍,又如提示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处都是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有预设,表明教师在备课时已思考要关注隐性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当然,习惯培养还要注重课堂的实际情形。如王老师发现学生读词拖腔的不良习惯,便及时纠正;发现学生写完字后看一遍的良好习惯,便及时鼓励。这是一种生成性的点拨,课前难以预料,全凭教师的课堂机智。既有预设,又有生成,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习惯的两种基本思路。
三、习惯培养要持之以恒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的特点不易改变;同时,也不易形成。一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也不一定有明显效果。它需要长期的操练、提醒、坚守。一种好习惯初步形成以后,还须不断强化,防止反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培养习惯的意识,或者说教师自身必须养成培养习惯的习惯,一旦发现机会,就要抓住不放,让良好习惯播种在儿童人生的起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