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并非是一个一无所知的或不成熟的认知主体,而是一个在生活着并不断经历着的有一定认识能力、并迅速发展着的人,从他们与教材的关系来看,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重组教材,把教材作为“诱饵”,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徐老师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1、听了画师的话,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理解“恍然大悟”)
2、大徒弟和二徒弟道理是明白了,但此刻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他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对小徒弟说点什么?你能把课文接下去写一写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鼓励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和创造性,珍视每位学生的个人体验与学习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真像虞老师所说有些课文虽没有留白,但我们可以创设空白。教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让我们善于把教材变为“一溪活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让语文课程更具有发展性。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因此不管是徐老师在试教时还是在评课讨论时都对是否应故意把它隐去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我也主张把它暂时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但是对徐老师安排的拓展活动我有一些想法,徐老师在最后安排拓展内容:
1、引言: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2、师出示一些此类故事的题目:
我觉得学完课文中的故事,学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但是光用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我认为在新课快要结束时,不妨安排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可以鼓起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总之,如何对执教内容进行有个性的构建,虞大明老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指点“依据文本,适度拓展”,“拓展的内容应于文本的内涵相符”,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思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