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其他学科及日后的工作,生活极为重要。但是,对于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既好奇又难做。为什么呢?与学生交谈才知道,每当学完一课内容或者学完一个单元知识都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内心的认识,或者是参加了活动的体验……但是又
“怕”。
“怕”就是学生作文时出现的畏难心理。拿笔之前什么都在脑子里,可是提起笔正要作文时,又什么都忘了,真是兴致而来,老虎阻路,教师也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我想,造成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原因首先是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小学生生活的空间狭窄,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少,而对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却熟视无睹,缺乏观察提炼素材的能力,这是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其次,词汇的贫乏也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整天趴在作业堆里或面对电视机,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阅读面仅来源于教材和一些少的可怜的《同步作文指导》,造成作文时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多数学生表现为记流水帐。再次,指导的“少”“空”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所以,在作文指导课时,也只是简单地把作文要求讲解一遍,至于怎样具体地写,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等基本写作知识则空泛地一带而过。这样,使学生本来就模糊的写作知识更加模糊。于是每次习作便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师指导空泛——生“老调重弹”——师批评指责——生厌恶作文——师对生失去信心——生对作文失去兴趣,加强了畏难心理。最后,阶段训练的不过关造成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小学阶段学生作文训练要求不外乎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等的练习,掌握初浅的写作知识和技巧。阶段训练的不过关表现在:上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没有达到就又开始下一阶段的训练,造成积重难返。如写人的习作训练,中年级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还要加入适当的心理描写,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这一要求不过关。每一阶段的不达标,造成了高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偏低。
2、“空”。“空”就是作文内容的空洞。具体表现在①虚伪编造——为作文而作文。②移花接木——套用同题范文,对精彩句段、人事进行“乾坤大挪移”。分析原因,多数小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这些平凡、简单、重复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可写,写起来只有虚伪偏造,或将《英才教程的作文》中的好句好段、人和事等放到自己的作文中。造成内容的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无真情实感。如表现一个人的品质,上世纪末的学生写让座,拾金不昧,到本世纪初的学生仍写让座、拾金不昧;一个小学生从三年级写的话到六年级的作文,每次遇到要求写事的作文,,总是写三年级作文那一件事。不少的学生写作文不是在课堂内独立完成,而是回家后在《作文指导丛书》中“找找、抄抄……”,如此种种,与其说是作文,不如说是抄文,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缺乏了独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说什么创新精神了。
3、“乱”。“乱”指学生作文组织材料缺乏条理性。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即使是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真正能做到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的不多。学生对于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的衔接、过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注意,只是东拼西凑一些语句,写出来的文章或者言不达意,或者前后矛盾,令人费解。造成学生作文“乱”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导”,即上面写到的“少”和“空”。学生未能掌握一些作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针对小学生入门作文的现状,如何创新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怕作文到乐于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着手。因为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才会诱发写作的积极性,乐于作文。针对学生认为作文难,怕作文,厌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多加鼓励,告诉他们其实写作文并不难,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把你的好奇心与感悟相结合,只要平时多留心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有内容的作文。在学生作文时,教师要多写上鼓励的批语“你进步了!”“你真棒!”“再努力!”“真实生活小小观察家”等,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学生有了信心,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好词佳句,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闪光”的星点,在他们的习作中圈点批注出来,或者抄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欣赏。这就会大大激发同学的自信心,使其产生下次作文再“露一手”的欲望。于是他们对作文就会产生兴趣,更加用心地去写作,作文的质量也就会越来越高。
二、指导积蓄语言,丰富词汇,提高表达能力
常常看见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却挤不出一点“墨水来”。学生无话可说,有话难说,言之无物的现象,一直是困绕着学生写作的难题。仔细分析,主要是缺少丰富的积蓄。因为胸中没有“积蓄”,所以笔下就流淌不出汩汩的清泉。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和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磨砺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别要抓住每一单元中的好词佳句指导学生学会应用。
1、品词品句,入情入境
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入情入境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平时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只有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获得。
2、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文学大师不是背诵高手。所以,对于优秀的文章、片段、好词佳句,要强调反复诵读,直到熟读成诵。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熟悉规范语言,增强语感,对作文有益,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规范的语言,写作时,这些优美的词藻、佳句、精巧的构思就会不断地涌上来。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生活,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修辞手法。语文课上有计划地加强默读、复读、背诵、听说训练,使语文课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语言的作用。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拓宽阅读面,指导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丰富和积累语言。
三、加强造句训练,奠定写作基础
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从句子做起。特别是小学生作文尚属起步阶段,着力于由句子所组成的片段的训练,重视造句的训练,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造句,串词造句联段,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写话要语言连贯、中心明确、层次清楚,以避免在作文中产生词句不衔接,文章无中心,颠三倒四现象。
四、创新作文课堂,让作文指导过程成为鲜活的素材
平时我们的作文课,大多是教师把作文题目或写作内容交给学生后,简单地讲一讲作文时的要求后就让学生习作。这样,学生很难在几十分钟内写出一篇内容充实具体、语言生动、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除学生组织语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外,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创新作文课堂,把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参加的各项活动、情景等引入课堂,与习作指导结合起来,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作文课堂指导过程成为鲜活的素材,为学生习作创设源头活水,学生作起文来就不会忧无话可说,有话难说,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困挠。例如,近期大课间活动时,学生参与的跳短绳,跳长绳活动,学生不仅会跳了,而且还跳的花样翻新,作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参加或目睹的一次体育活动比赛。
开始上课了,我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分组比赛的什么呀?”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兴奋的要说,我再问:“都是怎么跳的,跳出了什么花样,高兴吗?想不想吧刚才的活动过程,心情都写下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写,再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讲台演讲,大家评议,在听、评、议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来。接着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与众不同的作文。由于这是同学们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情景,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有内容、有条理、有中心。解决了前面所说的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