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 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 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所抒发的真挚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文章预习,自读文章,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文章的范读。②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② 深刻体会 那份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写人,往往写人的神情和音容笑貌。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它只写了人的一个背影。可是,这篇写背影的文章自1925年写成,一经发表,便立刻轰动了文坛。直到现在,一直备受读者推崇。这是为什么呢?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今 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二 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① 检查生字词。
A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交卸 奔丧 狼藉 勾留 妥贴 踌躇 迂 栅栏 蹒跚 琐屑
② 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现代散文家、学者。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感知文章内容
①教师配乐范读文章,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②学生自由朗读文章,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或跟多媒体读)
③带问题朗读文章。 ( “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划出有关语句。)
A 文章中“父亲”在给“我”送行过程中,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B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C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不必拘泥,不必完美无瑕,只为能培养学生读书习惯、表达能力。 )
(三)把握文章思路(投影填空)
文章第一句话,点明“我最不能 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然后时间就回到了八年前的冬天,我从北京到 ,跟着父亲
,丧事完毕,我回北京时与父亲同行。到南京的第二日须渡江到 ,父亲为我 ;到了车站,父亲为我
、 、 、 、 、
;临别时,父亲为我 。最后,时空回到八年后(1925年)的北京,写别后对父亲的 。
(徐州 奔丧回家 浦口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买橘送行 深切思念)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一段父子之间的“亲情”。要求大家课下进一步加强朗读 ,更深层次的挖掘本文的“情”。
四 作业:字词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五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时间:八年前的冬天
地点:北京——徐州——南京、浦口——北京
人物:父亲、我
事件:买橘送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背影》所写的就是这样的平凡小事,却能让人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种种爱心,让人动心流泪。
二 研读课文
(抓准:叙事过程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
(一) 自主合作探究
①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
A 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用 双直线划出来,并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B 文章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 次写“流泪”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并认真体会。
[教师引导]
A a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祖母死了 ;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b提问: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 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c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蕴涵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教师小结]父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B a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 感动之泪 :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教师小结]儿子体谅父亲。
②小结
作者所写的只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送行这样一些小事,却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的感动以及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重点研读
①文章中写到背影的共有四处,其中哪一处最使你感动?把“背影”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有感情朗读。
②[投影填空] 读一遍课文第五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提问质疑]
A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B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a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b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c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C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D“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 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E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F“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③[朗读语段] 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三 反思
(一)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二)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 作业
1 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 ,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2 记下父亲的生日,尽自己心意为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六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点题
难忘背影
家境:祖母去世、祸不单行
送别前:细心关照 父亲疼爱儿子
父子情深 描写背影
买橘子:周到入微 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
附录: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小,他就在良好的环境生活,以至于他养成了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在朱自清的大半生中,他都在不断的写作,最终,他才发现,散文才给予他最美的享受,这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爱国胜于自己的生命,他不顾一切的为死去的爱国同仁讨回公道,并且叮嘱家人坚决拒买美国面粉,可见他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我敬仰他,他就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