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研究视野中的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这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在课外阅读的选书、阅读和回应等方面,教师在循环圈中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在电子影像时代,课外阅读是让孩子亲近文字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课外阅读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相比也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例如,在继承方面,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 1 ~ 2 年级)是“不少于 5 万字”,第二学段( 3 ~ 4 年级)是“不少于 40 万字”,第三学段( 5 ~ 6 年级)是“不少于 100 万字”。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 145 万字,这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0 修订版)相差不多;在变化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的第二部分专门来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属于小学阶段的大致有: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其他提到的一些长篇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也适合小学高段的孩子阅读。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应该说,《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了,这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首先,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每册课本里的三十多篇文章,不到 10 万字的阅读量是肯定不够的。其次,提倡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不是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和单调的语文训练来提高,而是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1] 再次,课外阅读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最后,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个体、班级、学校、地方的差异是很大的,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丰富性,有助于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知识读物)。
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并非始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时,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多次提到课外阅读,老师也越来越重视。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欠发达地区课外书数量有限;对课外阅读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老师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老师还缺少手段;由于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落不到实处,等等。但较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老师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本文试图以阅读循环图为例,论述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
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 Aidan Chambers )曾以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图来表示 [2] :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成人(教师、家长、图书管理员等)居于中间地位(并非中心),他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他提供图书和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并尽力创造一个吸引人的阅读环境;他可以激励孩子,让他们愿意去阅读,并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他可以为孩子们示范念读故事和评论书本,让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技巧;他还可以在阅读群体中,反馈和分享大家的阅读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孩子仍然居于中心地位,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成人(本文主要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下文将从选书、阅读和反馈三个环节来讨论在阅读循环圈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一)选书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国儿童文学界一般把广义的儿童文学按年龄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小学阶段以阅读童年文学为主。但应该注意的是,三个层次的划分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的边缘是模糊的。例如,在小学低段,图画书仍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阅读能力高的学生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然而,我国每年的儿童读物出版数都在 2 万种以上,如何从中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
1 .教师的儿童文学观。
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取决于教师的儿童文学观。如果把儿童文学看成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作家鲁兵语),那么在选择儿童文学时就会选择教育性比较强的作品;如果把儿童文学看成是娱乐儿童的文学,那么在选择儿童文学时就会选择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在国内儿童文学界,儿童文学观也经历了一个从“教育儿童的文学”到多元价值功能观的转变,如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曾提出儿童文学 “导思、染情、益智、添趣” 的多元功能论。 [3] 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屏弃教育意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呢?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把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定为以下几类: [4]
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不是可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好的书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且决不可把它当做目的。
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当然,这几类书并没有囊括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
2 .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
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 Stereotypical )。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有害的;小学生还不能读长篇小说;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有色情、暴力的卡通书(色情和暴力并非卡通所独具)对孩子才是有害的。 1990 年、 1991 年来自 32 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 (IEA ,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Achievement) 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 59% 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 [5] 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还应该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除为了开展讨论活动外,最好不要指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课外读物和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是,如果说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话,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理应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影像时代的明智选择。
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这要求教师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国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