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第8章:简化汉字只是治标

教案设计

最后,谈谈简化字。汉字简化是一件好事情。一部分汉字笔划多,形体复杂,写起来麻烦,在群众的笔底下早就纷纷简化了。可是有些字你简你的,我简我的,互不相识,造成混乱,这就不好了。自从1956年公布经过审定的简化字表并分批推行以来,混乱的情况基本上消灭了。是不是所有需要简化的字都已经简化了呢?没有。有些需要简化的字,象新疆的“疆”、西藏的“藏”,因为一时不能确定最好的简化形式,暂时放一放;有些久已在群众中间广泛流行,象“算”简化为“祘”,“赛”简化为“?”,因为一时疏忽,没有列入字表。需要补充简化的字还有相当数目,但是不会还有很多很多了。

《语文常谈》第8章:简化汉字只是治标

有些同志对汉字简化有一种片面的想法,认为简化的字越多越好,笔划越少越好,不但是十笔以上的字全得简成十笔以下,就是原来已在十笔以下的字也要减它一笔两笔。这种想法之所以是片面的,因为只看到文字需要简易,忘了文字也需要清晰,还需要稳定。如果把所有的字都简成十笔以下,势必多数字集中在五笔到十笔,很多字的形象都差不多,辨认起来就费劲了,错认的机会就增多了。更重要的是文字需要相对稳定。1956年以后印的书刊数量很大,如果现在再来一大批简化字,就要相应地产生一大批“新繁体字”,今后的青少年念起那些书来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或者让他们学习那些新繁体字,那是浪费人力;或者选一部分书改排重印,那是浪费物力。以后再简化一批,就又产生一批“新新繁体字”,这样折腾下去,什么时候能够稳定下来呢?不断简化论的不足取,道理就在这里。

简化汉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写字能够快些。写字要快,本来有两条路:可以减少笔划,也可以运用连笔,就是写行书。光是减少笔划,如果还是每一笔都一起一落,也还是快不了多少。事实上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有时候“行”得莫名其妙。是不是可以在学校里教教学生写行书,让大家有个共同的规范,可以互相认识?这里又遇到一个框框,那就是“要使印刷体和手写体一致”。从这个原则出发,就得互相迁就,一方面在简化汉字上搞“草书楷化”,一方面在学校里只教楷书,不教行书。为什么别种文字一般都是既有印刷体又有手写体,大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呢?这是因为要求不同:印刷体要求容易分辨,所以有棱有角;手写体要求写起来快,所以连绵不断。如果我们允许手写体和印刷体可以在不失去联系的条件下不完全一致,那么,有些简化字本来是可以不去简化它的。例如“鱼”字的底下,如果书上印成四点,笔底下写成一横,似乎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说来说去,简化汉字只能是一种治标的办法。不管怎样简化,改变不了汉字的本质,仍然是以字为单位,字数以千计,无固定的次序,不能承担现代化文字工具的重任。有些人想在简化汉字上打主意,把字形简到不能再简,把字数减到不能再减,用来代替拼音文字,这恐怕是徒劳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搞拼音文字。

查看更多
【《语文常谈》第8章:简化汉字只是治标】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6802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