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札记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札记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第三课,是首儿歌,共六行三句,描写了江南水乡如画的美景。儿歌文辞流畅富有韵味,情境优美易于想象。

【教学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语言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念”、“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己和生命”。六~七岁的儿童注重事物的表象,想象力丰富。我抓住孩子的这一特征,用美丽的景色、艳丽的色彩吸引他们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游历美景的同时获得知识,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把这节课上成学生、我、儿歌间交换思想和想象力的过程。

【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进行了以下设计和安排: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出喜爱之情,会写生字;理解“江南鱼米乡”、“画中游”。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

感受文章之美,文字之美,江南水乡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江南鱼米乡”、“画中游”。

2、感受文章之美,文字之美,江南水乡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再现画面,产生共鸣。

【过程设计】

一、画面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带大家到美丽的江南游玩一番,可以吗?

(师板书:江南 游)

2、这里的“江”指的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我们通常把长江以南的地方叫“江南”。

(师板画长江示意图,同时介绍江南水乡的特点,引出并板书“小小竹排”,贴出竹排图)

3、师指图说:一会儿,我们就坐上这小小的竹排到江南的一条小河上看一看。

(学生顿时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导语中一再强调江南,并简单画长江图,借图指示江南位置,意在给学生一个印象──江南和水是分不开的,同时使学生对江南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4、师追问:你能想象出那条河里有什么吗?

(师随手画出河的轮廓)

生:有小鱼、虾……(师画)

生:有水草、石子……(师画)

师追问:河两岸有什么?

生:有花、草、树。(师画)

生:有禾苗。(师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思维才会如水般泄出。

师指黑板:美吗?这就是同学们脑海中的江南美景。我想象中的江南美景是这样的──

(播放多媒体课件,师配乐诵儿歌。学生看得很认真,不时发出“啧啧”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想象的画面再现在黑板上,加上多媒体画面的播放,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将画面与儿歌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语:江南景美人更热情!让我们坐上竹排跟随这位小朋友出发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读儿歌,边读边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学生的已经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记字速度很快)

三、细读课文 入境悟情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这才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第一句中学生读后填空:

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

设计意图:学生填空的同时,师问:因为小竹排在哪里流──生答:水里。所以“流”字的左边是一个──生答:三点水;小鸟用什么唱歌──生答:嘴,所以唱字左边是──生答:口字旁;鱼儿在哪里游──生答:水里,所以游字的左边是──生答:三点水。通过本环节使学生通过字意记字,这样记得牢,也很自然。

师问:小竹排是怎么流的,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师作手势:这样叫顺水流吗?生:不是。师问:那这叫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顺”和“逆”,感受小竹排的轻快。

放动画,展示“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 ”的画面。

(学生看得很高兴,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

师问:美吗?

生答:美。

师追问: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吗?

生大声朗读,有的同学还做着动作。

指名读。

师评:“真美啊,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或“还不太美,能读得再美一些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字意、句意、再现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到美,才可能读出美的感觉。

3、学习第二句,体会“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的美景:

师版画一棵树并问:这是“密”吗?(生:不是。)那怎样才啊“密”呢?

生:一棵挨一棵,看不到缝。

师画很多树。问:是这样吗?

生:是。

师再问:那你能读出树木很密的感觉吗?

生读。(其他学生鼓掌)

师问:你们为什么鼓掌?

生:他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

师:我觉得说禾苗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说“绿油油”呢?

生:因为很绿很绿。

生:绿地都出油了。

师追问:那你能读出这种绿得出油的感觉吗?

生读。(其他学生鼓掌)

师:咱们也像他一样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生有感情得读。

4、读了第三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问:我不懂什么是“鱼注乡”?

生问:为什么说是画中游?

师:“谁知道。”

生:鱼米乡就是那里的鱼和米都很香。(全班同学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乡”不是那个“香”。

师追问:那“乡”是什么意思?

生:是地方的意思。

师:那你知道“鱼米乡”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

师批黑板:你们看这是那里的景色?

生:江南。

师:这里有很多河,河里有很多──生答:鱼。河两岸有很多──生答:禾苗。

师:禾苗长大后就是稻子,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就是我们吃的大米。因为这里有很多鱼和米,所以把这里称作──生接“鱼米乡”。

师:我们新疆有很多很多的瓜果,所以把新疆叫作──生接:瓜果乡。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让学生理解“鱼米乡”的意思,加深对江南景色的认识,同时拓展知识,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指着黑板:江南美吗?

生:美。

师追问:美在哪儿呢?

生热烈地讨论。

师深情地说:难怪儿歌里要说小小竹排──生:画中游。

(师版书:画中)

师:你们喜欢这美的像画一样的江南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就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吧。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充公利用孩子形象思维丰富的特征,借助图形理解难点。再现画面使孩子眼前有美景,心中有画面,心中有真情。

四、学习生字 执导书写

1、师:学完儿歌,你还记得里面的生字吗?

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记字情况。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爱挑战的特征,用语言激起他们的好胜心。

2、师: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有一个“口”字。

生:“口”的形状不同。

师:对,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它们不只形状不同,笔画也不同。“日”的第二笔是横折钩,其它的是横折。(版书这两个笔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印象会更深刻。

师范写,生描红。

3、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师:游完江南美景又学会了生字,现在让我们看着黑板回味一下那首儿歌,看黑板背一背。

师:今天我们到美丽的江南去游玩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鱼米乡”的意思。

生:我学会了很多生字。

生:我看到了江南的美景。

生:我知道了新疆是“瓜果乡”。

……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同时把课堂的重要环节进行回顾和提炼。

五、回顾与反思

针对低段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规律,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两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即运用多媒体,以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大自然,把鲜明的情境展现在孩子眼前;以图画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孩子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加强孩子的真实体验,引发孩子和书本和教师间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查看更多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札记】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6740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