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新,你准备好了吗?

知识扩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迅猛增加。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1970年,缩短为5年,1980年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

面对创新,你准备好了吗?

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本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1980年,缩短为5年左右。

而且由科技发现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也缩短了。18世纪20年代发明的摄影机,112年之后才成为工业产品;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19世纪末发明的调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而本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被应用了;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花了6年时间;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激光器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但是我们这些在传统社会生活惯了的动物,对于世界的变化往往反应迟钝,对于那些致命的威胁习焉不察,不能及时地变革与创新,以致错失良机,甚至一败涂地。

有一则煮青蛙的寓言说,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进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温,当温度从华氏70度升到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对于外界的反应太迟钝,最终导致了自身生命的丧失。

据《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分析,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的汽车产业。在1960年代,美国汽车占有绝大部分北美市场。但这样风光的日子渐渐改变。1962年日本车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低于4%,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厂商完全不把日本看作生存的威胁。1967年日本车的占有率接近10%的时候,这样的威胁也不曾被正视。1974年日本车的占有率达到稍低于15%的时候,三大汽车厂仍悠然自在。1980年代初期,三大汽车厂商开始以认真的态度检讨他们自己的做法与核心假设,但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上升到21.3%。到了1989年日本车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美国车只剩60%左右。美国车这只“青蛙”将来是否有力气从热水中爬出来,仍有待观察。

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蜂拥而来的新情况新信息,如果我们适应太慢的话,环境的变化就会压倒我们。《幸福》杂志每年列举出美国最领先的500家公司,这个名单一直在变化。年年都有许多公司被淘汰出局。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是自愿退出的,它们是被那些在变化的环境中操作力更强的公司取代了。

对付信息饱和与知识爆炸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因而在知识爆炸越剧烈的领域,知识创新的呼声也越高。

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人员,标新立异几乎成了他们尊崇的个性。硅谷是指北加州从斯坦福大学开始到吉尔罗里地带以北这块地方。这个以研究集成电路板为职业的高科技世界,代表着即使美国人也不敢全部认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它成了反对崇拜偶像者以及创新主义者的天堂。这些人被传统主义者讥骂为“疯子或精神病患者”。他们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因为他们敢于向传统挑战。他们的背叛态度使那些恪守陈规的大多数人感到不快,认为他们这些人古怪得很,难以理解。其实,他们是从不愿接受成见定论的现代的爱迪生、毕加索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创造才能就是他们的力量,有了这个专长,他们就不会恪守教条和安于现状。硅谷就是因为有那么多创造性天才,并不断对过时的定论提出挑战,才得以成为新思想新事物的发源地。

中国社会尽管脚步迟缓,但也同样在迈向信息社会,同样面临知识爆炸的问题,因而同样需要创新。据《科技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在《中国基础科学》杂志首发式上指出,基础科学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正确的政策支持,二是科学界能不能克服自身的惯性思维和惰性,只有开放的思维体系,才真正有利于创新。

谈到中国基础科学的创新,周光召认为,破除科学界自身的弱点和惯性思维非常必要,因为创新往往出现在那些交叉学科点上,但目前中国科学界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自觉。现在的情况是,虽然讲的是自主创新,而实际上对国外的东西“惟马首是瞻”,使有创新想法的人难得到支持。这种不适合进行重大创新研究的心理状态和惰性要坚决克服,否则投入再多也可能不会有结果。有些事实已经说明,光靠钱并不能解决影响创新的根本性问题。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必须进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大变革。因为教育是一项远期工程,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创新思维并不需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因为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在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直到研究生院,所强调的依然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智力的开发。小学生考试要背诵教科书,博士生考试同样要背诵教科书;一个人极为宝贵的创新思维,便在这朗朗的背诵声中消磨殆尽。

有位创造学家做了这样一次实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点,问在座的高中学生:“这是什么?”

高中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粉笔点。”

创造学家来到幼儿园,用同样的问题问在座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是圆面包。”“是小纽扣。”“是天上的星星。”“是大灰狼的眼睛。”

……答案竟有几十种。

创造学家感慨地说:“儿童们在受教育之前像一个问号,而在毕业之后却像一个句号。我们的教育,辛辛苦苦十多年,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幸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展所引发的客观需求,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加上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呼吁,以及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创新思维正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由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所培养出来的“点子大王”,正在各种部门和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举国上下都已形成了共识,只有把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在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思维素质,才能昂首阔步走进创新思维的新时代。

查看更多
【面对创新,你准备好了吗?】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65788/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