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各种语文试题中必有现代文阅读题,而学生在作答此类题型时往往是大失其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学生对解题的思路(即答题的方法)未能准确地掌握,以致于答题时总是盲然从事,难得其宗;所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料题目的解答做了一些探究,于此与同仁做一个交流,或对学生能有所裨益。
一、读全文,把握句数
当你接触到这个题目时,不能急于马上答题,而是应将全部的题目统读数遍,并在同时数清选文的句数。这样做的目的有如下两点:
1.首先是通过统读全文做到对所有的选文和题目有个初步的把握,对在答题时可能会接触到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一个初步扫描的效果;在自己的心理因素上也能有个较平稳而周全的准备。否则,可能就会在答题时造成思路上的混乱状况。
2.对于在统读时数清选文的句数,即是在读的同时就将选文的句数标写出来,这是为下面的答题提供了一个方便,特别是在对选文分层和对某句的具体分析时能做到更为便捷而准确。否则,可能会出现答题时找不准句子或答一漏十的尴尬局面。
以上两点是要求学生在答题之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临“题”而不乱。在答写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更要注意此法的运用。因为,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文段较长,其内在的条理逻辑性强,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对此往往难于把握,作为教师就需从此加以引导。比如说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以下简称为《向》)一文时,其中的第四段就是如此,文中共有十四句,这里内容多,文句长,如不能先将其中的句数标出,学生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可能容易出错。
二、抓住中心句拟写小标题,简要归纳文段内容
在具体的题目中,往往第一个题是要求对文段的内容作出概述,即是有或对其找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大意、或拟写小标题。这就需在对全文阅读的基础上来准确答题,也是对全选文做到一个总揽性的把握,就相当于“纲举目张”中的“纲”的牢牢把握。再如在《向》的第四段中就要学生用自己的话作归纳为:说明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和两种方式。而在此课文的第八段中则可找出其中心句为:“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乱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三、 对于文句表述题要做到准确、完整而简要
现在的各种试题中,主观性的选择判断题占有相当比例,这类题型对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题枝中进行“去伪存真”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现在的一些学生由于其本身素质不高,又加之其知识的掌握不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往往就是瞎猜一气,乱填ABCD。这样,可能是答中甚少,但也可能猜中七八,纯是一种碰运撞彩,考查不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要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还是着重在于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文句表述题(当然,写作题更是如此)。但是学生在答文句表述题时更是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在答题时未能做到对所要求题目的准确、完整为简要的表述。这“准确、完整而简要”虽是简要的三个并列短语,但其中含义甚深,除了要求学生在对知识上要有全面的把握外,还需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加以训练,教师在对学生所表述的内容的评判时也要从形式逻辑的概念的内含与外延上加以推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得以训练出严慎的思维方式。
“准确”就是所表述的内容必须是题干中要求的地方,不能问牛而答马。比如在《向》一文中的第五段的内容归纳中,只能是:抵御“游击战”中风沙袭击采用了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方法;而不能说成:抵御“阵地战”中沙丘进攻的方法(此是下段内容)。“完整”就是要求在答题时要将文段的内容概括全面,不能有所遗漏;如在《向》文第四段的归纳本段大意的题中,有不少的学生就仅是写成:说明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而少了文中重要的“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两种方式”,这样就是明显的未能概括得完整了。“简要”就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还要讲究归纳语言的简明扼要,不可语句罗嗦拉杂。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多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汲取精华,学习古典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简练特点,达到言简意赅的语言效果。在以上三点中,第1、2点极为重要,如做不到这两点,其失分就较大。
四、 对于文句中代词含义的表述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还有的就是对文中的一些代词(或短语)含义需作出表述,这类题型表面看来较为复杂,实际上只要掌握了其要领,就能化难为易了。在做到这种题时,先要将这个代词(或短语)找准,再在此代词(或短语)的前后处直接去找出对这个代词(或短语)作出表述的原句或词语,一般不宜用自己的话来拟写;而学生的失分之处,要么是找不准所表述的原句或词语,要么就是用自己的话去编写一气。比如,在《向》文中第8段的第4句中有“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题中可问“这些水源”是找什么内容,我们就可在原文中找到即是此段中的开篇1、2、3句话。
五、 对于文段中一些词语用法和含义的讨论
在文段阅读中对一些词语的用法和含义需作出讨论,特别是对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或表示数量的量词等。题中问“这些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或能否换为其它词语),为什么?”对于这种题如果是出自于课文原文的,一般是要答“不能删(换)”,再答出其理由。最好是不宜答“能删(换)”。例如,在《向》中第5段中“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问此处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或换),答案是:此词不能删(或换),因为“一般”是表示了程度(或数量)的揣测和估计,如删去(或换),反而就写不出表面干沙层的厚度,影响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再如在《向》文第4段中“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中的“点”能否换为“些”,答案是:“点”在此处是表示了数量较少的不定指量词,“些”也是表示不定的数量,但其数量较“点”则多些了;因此,原文中用了“点”表示出此地农民用了艰辛的劳动才仅有一点很少的收获,来反衬出在此地风沙的“游击战”造成的危害之大;而“些”这个词就写不出这种含义了。当然,在有些比较明显可以删去(或换)的情况也就另当别论了。
总之,在做现代文的阅读题时,只要以细致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再加上娴熟地掌握了以上这些解题方法,对各种题型是可迎刃而解的。另外,以上分析虽主要是针对于说明文,但是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甚至古文的阅读题,也可参用此法来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