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2、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学习重、难点: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 ) 纯粹( ) 堪称( )
镶嵌( ) 鱼鳖( ) 雄踞( )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3查字典,理解题目中的“纪行”是什么意思?了解“阿里山纪行”的题意。
二、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你不会读或认为重要的词语,课下把这些词语积累在生字本上。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 ),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 ),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2、朗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
3、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
4、在课文中找出过渡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理清游览线路。想想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6、作者对阿里山总的感觉是什么?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你认为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的水潭
的森林
阿里山 的青苔 情感和愿望:
的林海
的神木
7、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一级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结:
作业: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 作者是怎样描写道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的?
2、 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的?她有哪些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 反复朗读,赏析语言。
这是一篇美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音乐美表现在节奏、音节、修辞等方面。情韵美表现在融情于景和托物寄情方面。
小结:
作业:
延伸拓展
(一)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琤,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
2.“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
住进富阳宾馆,推窗一望,思慕久矣的富春江就在眼前,顿时欣喜泉涌。时当中午,从稀淡云层中射出的阳光不能朗照,江面似蒙上一层轻雾,显出一副慵睡未醒的模样。
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誉,她的特点是山水相映,江宽流缓,在这里望江远眺,正好领略其轻裘绶带之美。入富阳登上鹳山,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清澈的江水徐徐流淌,水浅处沙滩隐约可见,两岸沙丘小山宛若装饰的屏障,那从容驶行的船只似在徜徉散步,其实它是机动的,惜乎不能再见到富春帆影了。
登鹳山当然还为访“都”。这次是由郁达夫孙女郁嘉玲陪同前往的,她容颜酷似乃祖,性格亦坦率真诚,以仰止之情娓娓讲述祖父在南洋抗敌遇难的经历。我们瞻仰了“双烈亭”,这是为追念郁华、达夫兄弟而筑,叶浅予为这对以血殉国的贤昆仲所制作画像,镌之碑刻,虽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非知己不能如此得其神髓。达夫故居是一栋二层楼房,它所贮藏的英烈业绩,当与富阳山水永存。虽则大节嶙嶙的忠骨并不埋于此间青山,可这富阳的人文之美当是十分绚烂壮丽的。
山水总是寄寓人情。唐人吴融诗云:“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我从富阳到桐庐,一路览胜,就充分品味到“水送山迎”的情趣了。这条途径,车子几乎是跟富春江的流向平行的,一出富阳,向西偏南行进,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这浙西的山也真多,诚如郁达夫所描写的“峰岭并不成重,而包围在汽车周围的一带,却呈露着千层万层的波浪”。
1.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称,富春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漓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
2.富春江的自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能体现富阳人文之美的事物是________ 和________ 。
4.景语都是情语。下列描写能体现作者什么心情?
(1)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