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调动

教案设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情感的参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情感,才有积极性的主动性,才不感到疲劳,才能把行动引向合理的轨道。

略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调动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途经很多,在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两点体会。

一、先有“两情”共振,才有“三情”共鸣

“两情”是指课文中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这两种情感发生共振,才能为学生产生情感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讲课时,其感情不能与课文中的情感有很大的距离,起码要接近,这样就有可能创造课堂最佳气氛。所谓“三情”,是指书中情、教师情和学生情。教师情是书中情和学生情的中介。教师情与书中情产生共振,由此再去感动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于是产生“三情”共鸣,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这“三情”中,教师的情是关键。教师只有深入钻研课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设身处地的体会书中情,以至受到感动,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另外,教师要加强情感的培养,使其感情敏锐。这样在教学中只要一接触到感因,就能产生情感。二、有认识,才有情感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1.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揣摩比较,激发情感。

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应区别对待。有的词语只要简单地加以说明,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用得很恰当,分外传神。这样的语言就应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学生一旦体味到这些词语的精妙,情感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教学《海上日出》,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句话中用了一个“跳”字,形象传神。我就问学生:“这里如果把‘跳出’换成‘离开’如何?”学生纷纷说:“‘跳’字把太阳跃出海面的景象形象地写了出来,‘离开’就不形象了”。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跳”字的确切含义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了太阳跳出海面的形象。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了。

2.要在理解中再造想象,体验感受,从而激发情感。

记叙文教学,要求有再造想象的配合,教师如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唤起对文中人物、景物和情境的想象,在阅读中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加强体验,从而受到感染。如教学《草原》一课,对草原的描写,我引导学生再造想象。首先,我突出草原辽阔的特点,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翠色欲流”这些短语,让学生在理解这些短语中对草原加以想象。然后,再突出草原的另一个特点——绿色。引导学生体会“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只用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给辽阔的草原加上绿色加以想象。接着,又引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层一层添加上去,如同画家层层描绘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随着教学的进展,学生的美感不断增强,于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

3.要在理解中以朗读唤起学生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朗读激发情感,其前提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以声传情,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进而达到以情感人。让学生用第二种读法反复读一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借其声想其神。学生有了语感,就有了兴趣,情绪也就振奋了。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情感的特征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学产生最佳效果。

查看更多
【略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调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58286/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