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教学改革实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普通中学都在积极地层开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费力不小、效果不大”的状况。在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一些消极性教学改革行为消解了教学改革实验应有的功能和效力。
(一)教学改革实验的“方案化”追求。1.以“实验方案”来框定或取舍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与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排斥新课改中教学实践的具体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把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抽象化了,缺失了展开的现实性基础。2.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的“方案化”追求,其实也内在地排斥着教学改革实验主体探索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践的主体实际上是处在被动的应答性操作与顺应的地位上,那么,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也就缺失了主体自觉地创造和建构,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二)教学改革实验一味追求“适合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如果在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适合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就把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引向急功近利,既窄化了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的目的,缩减了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应该探索的领域,而且也内在地削弱了教学改革实验之于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全面改革的功能和效力。
(三)教学改革实验追求“即时效应”。追求“即时效应”的教学改革实验,可能暂时制止或解决新课改环境下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即时出现的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新课改环境下教学实践全面改革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此外,“即时效应”的教学改革实验还表现为:重形式,走过场。本来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实验不仅没有起到通过教学改革实验推进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改造的功能和达到教学改革实验的效果,反而产生教学改革实验的负效应或零效应。
二、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应关注和处理好的问题 要达成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的目的或目标,避免新课改中教学改革实验的消极性行为,就应处理好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清晰准确地把握教学改革实验的类型与性质,处理好教学改革实验与教学实践改革之间的关系。教学改革实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全面教学改革实验的类型、学校教学实践局部改革类型、教学理论研究的类型。教学改革实验的类型和性质不同,那么教学改革实验的目的和任务也存在着不同和差异性,因而教学改革实验与教学实践改革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就不同。当前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不是学校教学实践的局部改革,也不是以验证或完善某种教学理论为真接目标指向,因此,正确处理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与教学实践全面改革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改革实验的目的及任务,才能够使我们所展开的教学改革实验现实有效地推进新课改环境下学校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
(二)客观系统地分析教学改革实验的现实要求,处理好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改革实验是教学实践改革的必需,具有客观的必要性,但如果不慎重考虑展开教学改革实验的可能性问题,而仅仅以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来展开,就忽视了教学改革实验的“条件性”和“准备性”,容易使我们所展开的教学改革实验陷入盲目的“冒进”或追求“即时效应”。展开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必须思考和满足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师资的资源配置及教师自身的问题;2.满足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所必需的物质方面的支持。
(三)确认教学改革实验要探求和解决的问题,处理好方案设计的务实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确认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要探求什么,要对如下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基于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从中析出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的价值取向及基本的指导思想;2.基于新课改的学校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析出教学改革实验所遵从的原则性框架3.基于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改革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以及难度水平。
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就应探求和解决如下方面的问题:1.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的发展而组织教学的观念;2.把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转向师生双边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3.把教师权威支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以及学生应答性的反应与服从的“课堂文化”转向构建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生活化平台,营造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学习环境;4.探索如何解决新课改对学校教学实践所提出的新要求的解决途径、手段以及各种关系处理所遵从的原则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