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我是苹果
教学目标 1、 能认识“苹、艳、饥、漠、恢、复、健、康、共、凝、跃”等11个生字。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写“艳、饥、漠、恢、复、共”。
2、 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好两次重复句子的朗读。积累11个词语。
3、 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试着提出问题。能仿照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小诗。
4、 懂得给予别人希望与热情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想象,读懂课文。
能仿照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小诗。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2.师:是呀,这是苹果,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苹果。
3.交流
4.出示: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学生字:苹、艳)
5.那么苹果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2《我是苹果》
6.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2. 接龙读课文,纠正读音。
3. 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和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 交流:(诗歌)对呀,这首诗歌朗朗上口,以拟人手法写了一只苹果的自述。诗歌中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5. 简要介绍作者。
三、读课文,学生字。
1.师: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这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对人们有什么好处?
2.生自由读第二节,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4.小组学习生字:饥、漠、恢、复、健、康。
5、理解词语:充饥、恢复。
看图理解:沙漠
6.指导朗读
师:是呀,我给人们充饥、解渴、使痛苦的病人恢复健康,使健康的人更愉快地生活。诗歌的第二节向我们介绍了苹果的好处。诗歌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特别的亲切。我们在朗读时应该读出自豪的语气。
7.指名比赛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自由读第四节。边读边思,你有什么疑问?
2.质疑。
(为什么说是太阳和大地共同的女儿?为什么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为什么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4.交流
5.指导朗读。
凝固的汗水、结晶的露珠表示果农劳作、非常辛苦。指导读“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苹果生长于要阳光、泥土,苹果树长叶开花才能结果。指导读“我是太阳和大地共同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
6.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五.复习巩固。
1.找朋友
2.读全文。
3.按照课文填空。
一只( )、( )苹果,可以给人们( )、( )、( )。
六.说话练习
1.说一说:以“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说说赞美苹果的话。
师:我是苹果,我是一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此时此刻,我真想化作一个苹果,对“太阳和大地,叶子和花儿”说一些感谢的话,我还想化作“老人、孩子、海员、行者、病人、健康的人”对苹果说一些感激的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动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苹果上。
2.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给予是一种美德
3.一语动人心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爱因斯坦
教学效果的反馈 学习本课时,我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第四节,然后让学生提问。由于先前让学生读文时间较充分因此孩子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如:为什么是大地和太阳共同的女儿?为什么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为什么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没有马上去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而是因势利导,让孩子小组讨论,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等学生们讨论完毕后,我进行了交流。师:为什么感谢太阳?生:因为太阳给了我们温暖。生:太阳给了我充足的阳光。生:应该感谢大地,大地让我安了家。生:大地给了我水份,让我快乐地成长。生:应该感谢叶子和花儿。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叶子把养份输送给我。生:叶子还随着风儿唱歌给我听,天天陪着我,没有花儿就没有我。师:难怪说你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啊!生:没有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就没有我现在这样红艳艳的果实。生:果农伯伯天天起早摸黑,精心照顾我,我才长得那么好。师:是啊!苹果们,是大地给了我们生长的地方,是太阳给了我们足够的温暖,有了叶子和花朵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我们如月亮、星星、珍珠和贝壳般美好、可爱的小小身躯,我们的身上凝聚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滴,是他们用劳动创造了我们,是他们用汗水浇灌了我们,我们要用自己小小的身躯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快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内心是非常高兴,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下课后,有孩子还特地跑来对我说,老师,刚才你让我们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当我能自己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时,我觉得很快乐,有种优越感,成就感。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我知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把更多的“?”留给学生。每篇课文学完,都要进行“质疑”,初衷在于“逼迫”学生认真听讲,钻研课文,积极思维。质疑课上,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