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是金波先生的作品,他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还有丰富的想象力。
《湖》这首极富儿童情趣,极有音律节奏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听到了大地生灵的合唱,让孩子们徜徉在大自然美丽的怀抱中,去体验美好生活。诗中的文字成了跳动的音律,成了有声的画面。作为一个成年人,敬佩金波先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有舞弄文字的天赋,有能感染他人的强烈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更希望成为撩拨孩子情感的魔棒,架设引导孩子体验的桥梁,激发孩子想象表达的愿望,达到从欣赏到感悟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必须借助多媒体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透过文字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诱发孩子们的想象。
我教授的是第一课时。在备课时,为了更好的把握教材的目标、重难点等,我都是做到精心设计,并认真写好教案。在备课时有考虑容量大,有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念头,后考虑儿歌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所以还是没有更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导致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写字任务。从这节失败的课例中,我也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老师在备课时,忽视了从学生角度去考虑。
课堂上通过老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到欣赏画面,乃至后面的情境表演,老师都用一根情感的线贯穿始终。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情感的撩拨并没有发挥极至。整个课堂气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几个没有进入状态地场面。如:老师范读1-8学生自读并非是发自内心地自觉行为,范读并未真正打动孩子地心。学生知道文中这一段描写得很美,但从学生质疑中,老师没有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如:有的孩子说:翡翠是什么?大唱片是什么等。因二年级的孩子阅历浅,老师在预习时,可以去自己通过查字典或网上看图片等,找找这两个事物是什么,这样因此整节课地情感调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年级地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必须完全放下身架与孩子们交融,用眼神对话、语言鼓励,恰当的评价、适时的煽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和孩子们共创和谐的、舒适的、放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
二、再现想象,形具备而神韵乏。
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再现想象的环节,一个是想象亮得像镜子似的湖里有些什么,一个是想象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中还有哪些声音。每次想象我都作了情感的铺垫,一定的引导与暗示。第一次,课件出示了逼真的画面,第二次,播放了有趣的声效,孩子们兴致挺高,但是当他们把想象再现为文字时,缺乏的是语言的魅力,缺少的是语言的诗意,内心的美没有尽情地释放出来。回头想象,不怪学生没有表达的能力,只怪自己没有恰当地牵引、灵活地指导、有针对地预设。如在第一次想象时变化一下提问地角度,改成“你从这亮得像镜子似的湖水中看到了些什么?”再如第二次想象前的提问避免宽泛、针对形更强些,改成“在这场音乐会中,还有谁发出了怎样有趣的声响?”变换提问的方式,让想象落到实处,才能让后面的再现交流更加顺畅自然、富有童趣。
三、景美文美,重感悟更重发现
《湖》中的景色令人流连往返,《湖》中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湖》所蕴涵的人景交融的和谐更是叫人无限向往。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的确帮助孩子们品味到文字的魅力,各种方式的朗读也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但是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们体验感受,更要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发现,从而让孩子学会随处感念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回归整体时,老师应将情感上升到感受人景合一的生活之美的高度。整因为有一双回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对会聆听美的耳朵,有一颗会感知美的心,生活才如此美好。
一首充满奇特想象的小诗带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难忘的师生对话留给我太多的思考。至少我明白了,老师不要做一根拽住学生思想翻飞的轴线,而要做能串起学生思想珍珠的银丝,当丝与珍珠完美结合的时候,它们的光彩便会自然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