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

知识扩展

《松花江上》是一首在抗日战争期间广为流传的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沦亡后,东北人民离乡背井,到处流浪,而此时,《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这首歌曲的作者是作曲家张寒晖。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他随东北流亡学生到了西安当教员。在那段漫长岁月里,他忍受着疾病和贫困的折磨,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时与东北军朝夕相处的张寒晖,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这种怀念故乡的情绪,于是编写了一个宣传抗日的街头剧,《松花江上》就是这个街头剧里的一首插曲。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同时,这首歌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时过30余年,《松花江上》仍在国内外流传。1979年9月,美籍知名作家聂华苓和她的丈夫在美国衣阿华州举办“中国周末”聚会,邀请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旅美的中国作家到一起团聚。会议结束时,大家一齐合唱了这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松花江上》,流露出炎黄子孙强烈的乡土观念和民族感情。

《松花江上》具有感人的魅力与顽强的艺术生命,它是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

查看更多
【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49772/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