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学案3(含答案)

教案设计

第2课时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学案3(含答案)

1.正音

姊妹( ) 枷锁( )覆亡( ) 旌旗( )

下锚( ) 手臂( )枕头( )

答案:姊zǐ,枷jiā,覆fù,旌jīnɡ,锚máo,臂bì,枕zhěn。

2.辨音

殷切( ) 号角( ) 手臂( ) 号角( )

殷红( ) 号啕大哭( ) 胳臂( ) 角色( )

答案:yīn,yān;hào,háo;bì,bei;jiǎo,jué。

3.辨形

( )锁(jiā) ( )亡(fù)

( )啡(kā) 步( )(lǚ)

脉( )(bó) 拋( )(máo)

赌( )(bó) ( )准(miáo)

胳( )(bo ) 扫( )(miáo)

答案:枷,咖;覆,履;搏,博,膊;锚,瞄,描。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枷锁:枷和锁链,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覆亡:覆灭,全部消灭。

殷切:深厚而急切。

2.词义辨析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都有“兴致非常高”的意思。异:“兴致勃勃”偏重在“兴奋”,还含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喜爱的情绪”和“感兴趣、积极从事”等意思。“兴高采烈”偏重在“高兴”,含有“精神饱满”的意思,后面能加趋向动词“起来”。

徇私舞弊 营私舞弊

都指为私利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异:前者指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舞弊;后者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舞弊。(徇:曲从。)

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都用来形容绘画或描写生动、逼真,有时可以相通。异:“栩栩如生”既能形容书面的、笔头的描写或绘画的生动、逼真,也能形容说话或雕塑的生动、逼真。“跃然纸上”只能形容书面的、笔头的描写或绘画的生动、逼真,不能描写说话或雕塑的生动、逼真。

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前者指祸患、利害、忧乐彼此共同承受,有同甘共苦的意思;后者指祸患、利害、忧乐相互关联,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无“同甘共苦”的意思。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他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并在多种文学体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8岁时,他就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自己写诗。

1811~1817年,普希金在当时俄国最有名的中学——皇村中学读书,那里的老师都是有进步思想的人,经常向学生赞扬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普希金深受影响。从此形成了他爱好自由的思想。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进外交部服务。这时期他和进步的12月党人有密切联系,普希金在他们的影响下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这些诗里,普希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沙皇,公开号召民众为推翻专制暴政而斗争。结果普希金被流放到俄国的南方。在流放的四年中,更激起诗人崇仰自由的情感,他写了许多诗篇赞美纯洁的爱情和美妙的大自然,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

1824年,普希金和敖得萨总督沃隆佐夫发生冲突,沙皇又把普希金送到他父亲的领地里幽禁起来。在两年的幽禁生活中,普希金接近了劳动人民,经常穿着农民的服装,去集市上和他们谈话,听流浪艺人吟唱歌曲,搜集民歌、谚语、格言。同时,他开始研究俄国的历史。

1825年,他写成了历史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它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剧本的主题反映了人民和专制沙皇之间的冲突,指出人心的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力量。

1830年5月,他和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亚冈察诺娃订婚。他到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去筹办自己的婚事,因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住了3个月,在这期间写了大量作品,包括一部小说集、一部长诗、30多首抒情诗,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1年2月18日,诗人和冈察诺娃结婚。1833年秋天,他再次回到波尔金诺。在那里他写了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黑桃皇后》。普希金最后的重要作品是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流亡到俄国的法国保王党人丹特士决斗,结果被打成重伤。两天后,普希金去世,年仅38岁。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父亲当时是个无地的农民。惠特曼5岁那年全家迁移到布鲁克林,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惠特曼在那儿开始上小学。由于生活贫穷,惠特曼只读了5年小学。他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当过乡村教师和编辑。这段生活经历使他广泛地接触人民,接触大自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841年以后,他又回到了纽约,开始当印刷工人,不久就改当记者,并开始写作。几年以后,他成了一家较有名望的报纸《鹫鹰报》的主笔,不断撰写反对奴隶制、反对雇主剥削的论文和短评。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1848年西欧各国爆发了革命,对惠特曼影响最大。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讴歌欧洲革命,并写了不少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包括《欧洲》《法兰西》《近代的岁月》等等。1850年起他脱离新闻界,重操他父亲的旧业——当木匠和建筑师。这期间,他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诗集《草叶集》(1855)。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内战结束后他自费发表了反映内战的诗篇《桴鼓集》(1865)。几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续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等。由于内战时辛劳过度,惠特曼于1873年患半身不遂症,在病榻上捱过了近20年。1892年3月26日惠特曼在卡姆登病逝。

2.探寻背景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唤起了俄国人民思想的觉悟,宣告了腐朽的农奴制专制体制在俄国的灭亡。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心是相通的,当十二月党人起义被残酷镇压后,普希金为他们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诗篇,来激发他们斗争的勇气,激励战友们继续抗争。普希金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满怀信心地告诉他们,“你们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肯定了起义的伟大意义,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1861年,美国南部7个州的代表脱离联邦,宣布独立,并向联邦军队发起攻击。内战爆发初期,联邦军队一再失利。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了亲自起草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解放黑奴宣言》草案(即后来的《解放宣言》),使战争形势发生明显变化。1865年联邦军队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胜利。林肯却在1865年4月14日晚突然遭到枪击,次日清晨与世长辞。这首诗即为悼念林肯总统所作。

合作探究

1.《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探究:抒发了对十二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强调了十二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用许多“不会”与“会”,突出志向不会消亡,大家期望的时辰会降临,爱情和友谊会来到你们身边,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自由会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对革命具有必胜的信念,同时激励朋友坚持斗争。

2.《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诗中称呼的变化由“他”(船长)“你”(亲爱的父亲) “他”(我的父亲),这些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探究:第一节称呼用“他”,这种第三人称的描写,是对客观现实的冷静陈述。遥望岸边欢呼的人群,在胜利的号角奏鸣时,领袖却被人刺杀。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震得国人心如冰冻,人们无法相信这个消息,所以用“他”作了一种事实的描述。

第二节,称呼由“他”变为“你”,是情感的巨大释放。作者回过神后,一腔悲痛啸天而出,呼喊着,拉扯着,希望伟大的领袖能够醒来,“亲爱的父亲哟”,这声呼唤多么像儿女对父母的肝肠寸断。第二人称,便于情感的交流。

第三节,称呼又变为“他”,表明作者已明白这是无法挽回的现实,那种心痛将永留心底。伟人创造的胜利,他来不及看到;他开创的自由之旅,行程还刚刚开始。冷静的思考加上深沉的悲哀,通过“他”这一称呼,表现得格外突出。

3.分析《离骚》《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三首诗,从屈原、普希金、林肯的身上,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探究:(1)三人的处境都是困难重重。屈原心系楚国百姓和君王,却屡遭奸臣陷害,一生两遭流放。“离骚”即“遭遇忧愁”之意。普希金的一生因追求光明和自由而与沙皇宫廷进行斗争,多次遭政府监视和流放。林肯作为美国的总统,在南北战争中多次受挫,险象环生,在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后,终将美国带向统一的局面,却遭到敌对势力的刺杀。

(2)三人都是旷世奇才,且执著追求理想。屈原自比“美人香草”,理想超凡脱俗,在与黑暗势力的较量中多次失利,在流放地孤独奋争,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普希金被后人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影响着世人,但是他生活的年代是封建沙皇的残暴时期,国王的淫威没有使他屈服,即使流放也不能改变其心志。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为了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像一位父亲一样,用强有力的臂膀,历尽艰辛,愈挫愈奋,终于赢取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3)三人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将人生的道路照亮。屈原同情百姓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且无怨无悔地去改变现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投江殉志。普希金爱好自由,崇尚光明,以他的诗歌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幸福和慰藉,最后为维护清白的荣誉与敌人决斗而死。林肯是美国的自由之父,他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最终遇刺身亡。他们都是用生命实践着自己高尚的理想。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致 普希 金

先知的琴弦那火热的鸣响,

已传到了我们的耳旁,

我们的双手伸向刀剑,

却只将镣铐戴在手上。

但是歌手,请你放心。

我们因命运和锁链而骄傲,

在监狱的牢门后面,

我们在心底将帝王嘲笑。

我们屈辱的劳役不会泯灭,

一粒火星能将烈焰燃起,

我们的人民接受了启蒙,

将在神圣的旗帜下聚集。

我们要把锁链锻打成剑,

要重新点燃自由的火焰,

自由将向帝王们袭去,

人民将会欢快地呼吸。

注:普希金的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被送到西伯利亚后,很快在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中传开,正在服苦役的诗人奥陀耶夫斯基写下了上面这首诗作答。

【大家文坊】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可是前几年戈尔巴乔夫曾在这里献花,挤得四周水泄不通。

如今,戈氏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据说要当什么拳击教练。这里便越发冷清了。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上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着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般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他这尊孤独的普希金像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查看更多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学案3(含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4932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