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走进西部大开发指导目的
教学重点
二、指导难点
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的营造。
三、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材料。
2、学生分小组进行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调查。
3、创造性地布置口语交际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4、西部美丽的风光录像带,如《新重庆鸟瞰》、《九寨风光》等。
四、指导过程
一、引入,渲染气氛。
1、放西部美丽的风光录像片(如《新重庆鸟瞰》、《九寨风光》、《美丽的青藏高原》、《西双版纳风光》等),并配以教师的激情解说。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准备谈自己的总体感受。
2、同学们看了这美丽的风光,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来谈一谈好吗?
3、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看到西部美丽风光后的感受,激动、自豪之情流于言表。的确,我国西部山青水秀,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可是我们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还比较落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为西部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都是西部儿女,你对西部了解多少呢?你对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让我们都来关心西部大开发。(板书课题)
二、可爱的西部
信息交流会。
1、教师谈话引入:西部大开发,关系你我他。我们作为西部儿女,更应该了解西部,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西部大开发!据我所知,同学们已收集了许多与西部有关的资料,对我们美丽可爱的西部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同学们可以交流跟西部有关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图片进行解说,还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的同学注意态度大方,语句通顺连贯。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交流。
2、同桌交流收集的信息。
3、分四人小组交流信息。
4、各小组选代表让讲台在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的部分资料如下:
(1)我国西部的范围:川、渝、云、藏、陕、甘、宁、青、新十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的56%,人口只占全国的23%,生活在西部的民族有45个,以汉族为主。
(2)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大宝库。已探明的矿藏136种,主要矿产资源总值约占全国的50%。藏量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及其他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不仅具有相当的开发基础,而且极富开发潜力。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可开发的水能占全国的81.4%。
(3)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唐宋以前,堪称中国的西部时代。
西北的关中平原和西南的成都平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我国南北两个交相辉映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4)我国西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我国西部的落后现状,使西部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对内对外开放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但最根本的是人们的观念问题。
6、教师小结:
同学们经过同桌交流、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许多同学一边展示自己收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一边解说,有的同学在交流时还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总之,这次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很成功。
7、过渡:重庆市是中国西部的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重庆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都是重庆小公民,你能为重庆市的大开发想一想办法,出一出主意吗?三、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
1、师:西部大开发,关系你我他。重庆大开发,大家想办法。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结合可爱的西部交流会和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开动脑子,努力创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点子最好,最有价值。
2、学生自己设计点子。
3、分四人组讨论。
4、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围绕自己设计的点子,做两三分钟的发言,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评价准备。
5、同学们评价各小组的点子,从中选出金点子、银点子、铜点子各若干。
6、将同学们设计的金点子交到重庆市西部大开发办公室。
7、同学们设计的点子范围提示:
(1)科教兴渝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
(2)城市化战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
(3)东西合作战略:东联西进,主动吸引外资和东部技术、资金、品牌进入重庆市场,共同推进重庆大开发。
(4)制度创新战略:完善直辖市体制,加快市场经济过的步伐。
四、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同学们通过可爱的西部信息交流会和我为重庆大开发献一计金点子设计交流会,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西部的知识,欣赏了西部许多美丽的风光,还激发了大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大家的口语交际水平。
所以,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十分成功,教师祝贺同学们!
录像片将学生带入美丽风光之中,学生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的转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交流使学生扩大视野,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多种交流方式的设计,让学生人人有交流的机会。自然过渡激励学生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评价也是口语交际的好方法。将爱家乡之情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