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初读──“生疑”
初学一篇课文,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文中不懂的字词,了解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境,再整体了解课文,笔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发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感到有此深奥。首先,我在教学中便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划下来,看谁的疑问多。
通过自读课文,同学们产生的疑问还真不少,诸如课文中为什么出现二次“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等一系列疑问,学生们还比较集中注意到了一些不懂词语,如“涔涔而泪潸潸”“伶伶俐俐”“赤裸裸“,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一一解答,而是让他前后连贯地、有重点地再次读课文。
二、重读──“探疑”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内容上的选择,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意境上,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和感受。
古文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思,定会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疑难问题,反复咀嚼不懂的字词,针对性强,精力集中,目睥明确。同学们紧锁眉头,通过再次嚼读课文,慢慢舒展了,脸上也流露了若有所悟的神态,对开始的疑问,有的同学表现得跃跃欲试。读的效果出来了,我适时转入到下一环节。
三、嚼读──“释疑”
再次嚼读以后,我将同学们产生的疑问和原来不懂的字词,稍加归纳,用课件展示如下: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能样地匆匆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的世界中,我能做些什么呢?
涔涔而泪潸潸、伶伶俐俐、赤裸裸。
对上述展示的内容,让学生解读。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住的无奈。
“作者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得快。”结合了课题来讲。
“他不甘心虚度一生,总是因为伤感时间过得快而泪流不止。”
“作者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当作有形的东西来写,让我们好像感到时间的流逝……”同学们的解读确实比较到位,基本达到“消疑”环节的教学目的。
四、导读──“消疑”
要让学生动情就应抓住易触动学生的情感处,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通过再现文章背景,结合学生实际等相关情境,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从而引起共鸣。
洗手时“日了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这个排比句子,看出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只要毫不留意,时间就会从指尖流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风华正茂的朱自清先生,当时他已经彼有成就,为什么那么伤感?为什么一再自责自已虚度年华呢?就在这个方面的问题,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成就: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朱自清先生十分苦闷,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想大有作为,可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伤感时间走得太快,同学们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解开了。
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匆匆飞逝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你们会想些什么?
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出力。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此时学生的感悟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上交锋中更为深刻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