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是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凭借教材,运用科学研究的步骤,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经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确实是“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的有效途径,它“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当代教学理论的一般原理
当代教学理论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强调必须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其创造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吸取了“问题法”、“发现法”的优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自主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至理名言,他主张素质教育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走出教材,致力于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
2.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首先,学习必须解决新旧知识构成的心理矛盾,认识才能向前发展。解决矛盾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知被接受前,矛盾是以问题形式的内部语言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若不注意诱发,就会造成思维僵化。因此,应提倡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研究”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其次,学习心理过程有“学—思—疑—问”四个环节,其实就是逐步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既获得新知,又提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
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经过多次尝试、反复比较,发现可分五个层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实施研究。即表层研究、深层研究、联想研究、质疑研究、延伸研究。
一、表层研究,感知内容。
表层研究就是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题、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一些表层问题进行研究。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准备。
以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便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即:哪几个词你不懂?主要写了谁?共写了哪几个内容?你能初步体会出他的品质吗?学生边读边思考,发现了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了解到他给“我”改作文和“我”到他家作客两件事。初步体会出他具有关心下一代,写作认真的品质。提出了“推荐、隔岸观火、蜚声、典雅”等不懂的词。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理解词语。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相互启发,学生自主地理解了词语。
表层研究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才能为进一步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二、深层研究,领悟主题。
深层研究就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精妙语言、修辞手法等深层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独立的发现并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即1.你认为哪些句子含义深刻?2.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并提出: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等含义深刻。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方法等值得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进一步研究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后,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富有生命和活力是指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有了创作的信心和勇气。变长了是指短时间内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是以前很长时间都未学到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指叶圣陶的人品、文品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从修改作文中学到修改的方法有用字准确,长句断成短句,使句子干净规范等。从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中学到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更生动。
引导学生深层研究的方法不能笼统地概括为以上两方面。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出: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发现的立足点。只有学生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才有意义。当然,学生的见解可能还很稚嫩,但这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励,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联想研究,突破难点。
联想研究就是要求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开放思维,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激活他们的思维,有效地突破难点。
在学习《白杨》时,让学生研究学习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句不懂。我便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以前学习过类似的课文吗?学生经启发后发现《高大的皂荚树》和本文写法极为相似。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研究它们的共同之处吗?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点:1.最后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都是对全文的总结。2.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你能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的方法来理解刚才的问题吗?学生经种子、生根发芽借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的启发,体会出小树暗指建设边疆的下一代,成长起来借喻建设边疆后继有人。
研究中,联想的思路要广,既可以是学过的课文,也可以是对生活的体验。总之,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四、质疑研究,解决疑点。
质疑研究是指激发学生在学完课文时,对课文内容、材料安排、写作方法等产生疑问,并进行研究,阐述独到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学时,逐步训练他们由敢问到善问,不断地培养其积极的创新能力。
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我又以“你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不同的看法吗?”启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学生速读完提出:课文主要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友、为了胜利严守纪律,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在第八节中,应具体描写出邱少云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这样更能反映出他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1说:“我同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就是这样的,从坚毅的光芒、钢铸一般的脸、巨人一样挺立着等动作和神态中,写出了董存瑞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学生2说:“我不同意,因为书中写邱少云隐蔽的更好,所以作者无法看清他的脸,不写反而显得真实。”我高度赞扬了三位同学,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赞扬了提问的同学眼光锐利,善于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赞扬学生1联想力强,能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赞扬学生2对课文思考得深,能全面把握。在教师的鼓励下,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信心百倍地参与研究,创新的情感得到增强。
学生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质量不高,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要先表扬他们能善于发现,并敢于怀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鼓励中得到了培养;要引导学生探讨,形成争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的发展。
五、延伸研究,促进迁移。
延伸研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引发类似延伸,是一种大语文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篇带多篇,一点带多点。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体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学完毛泽东之《菩萨蛮大柏地》,学生领悟到毛泽东豪放的写诗风格。我又出示《沁园春雪》、《水调歌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选择一篇,研究毛泽东豪放的诗风。课后,背诵1—2篇喜爱的毛泽东的诗词。运用类比的方法,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学习《草原》时,研究了草原的特点,草原民族的风情,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分裂。研究的内容有效地延伸至各科,把语文和自然、社会等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学生也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审美情趣,增强了爱国热情。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围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研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运用延伸性研究,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把所学的知识嫁接到同一知识体系中,达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注意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对“填鸭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的革新,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但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实用性、解决的可能性,否则研究便毫无价值。教师要宏观调空、精心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二,问题提出后,并非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投入研究,处理不当,便会使研究沦为空谈。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学生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的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