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2011-201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课后练习

内容预览:

吉安县2011-201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吉安县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试卷共四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1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恣睢(suī) 殒落 气吞斗牛(dǒu) 吹毛求疵

B.旁骛(wù) 睿智 成吉思汗 (hán) 锲而不舍

C.枘凿(ruì) 亵渎 咬文嚼字(jué) 恃才放旷

D.谀词(yú) 骈进 根深蒂固(dì) 文彩藻饰

一、1.B(A项“殒”应写成“陨”;C项“嚼”应读成“jiáo”;D项“彩”应写成“采”)。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知的人们,在遇到像遭遇车祸的小悦悦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再也不会袖手旁观了。

B. 涉及到原则问题,我们要严格要求;对待生活细节,我们要吹毛求疵。

C. 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进行刻苦的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D. 学习经典着作,我们不应断章取义,而应融会贯通。

2.B(贬义褒用)。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B.山西夏县乡镇企业管理局退休干部胡丙申,打工10年替百姓还债,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2011年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在巴格达附近的军事基地举行了降旗仪式。这标志着历时九年的美国伊拉克战争正式画上句号。

D.为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交通部门加强了监督和检查。

3.C(A项缺主语,应在“进行”前加“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B项杂糅;D项否定不当)。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个电极被放在左耳上方,即控制运动的大脑部位,第二个电极放置在右眼上方。

②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用适当的电流刺激大脑能够提高人的行动能力和记忆力,并能改善视力和语言能力。

③科学家认为,电流刺激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化学物质,加强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④会产生刺痛感的电流穿过大脑,当电流从左边传到右边时,玩游戏的志愿者能更快地记住按键的顺序。

⑤利用这项名为“直接经颅电流刺激”(TDCS)的技术,他们研制出一种特殊的装置让志愿者戴上。

A.④③①⑤② B.①②⑤③④ C.③⑤①④② D.②⑤①④③

4.D。

5.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原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改句: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B.原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改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C.原句: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改句: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否认这一点谁就没有不讲真话。

D.原句:树干很粗,抓不牢,我的手又被树皮擦破了。

改句:树干很粗,抓不牢,树皮擦破了我的手。

5.C(改句增加了一个否定词“不”,意思刚好与原句相反)。

6.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本报酒泉11月1日电(记者尚文超)北京时间11月1日5时58分7秒,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承载着神舟八号飞船,飞行约584秒后,船箭分离,飞船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初始轨道,并将在两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在发射现场,随着零号指挥员“点火、起飞”口号的下达,大漠起惊雷,橘红色的烈焰喷薄而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穿入云层,将薄云渲染出色彩斑斓的光晕,瑰美绚烂,旋即融入灿烂的星河。

A.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B.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C.神舟八号发射成功

D.神舟八号两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6.C(A项主要内容概括不全;B项概括不简洁;D项不是新闻的主要内容)。

7.亲爱的同学们,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一定微笑过。要知道,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面前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请你们再次微笑着完成下列题目。(6分)

(1)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恰当的开场白。(80字左右)(2分)

(2)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也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你打算怎样劝说他?(2分)

(3)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把握文意,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2分)

材料一: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材料二:船行江上,时遇顺风,时遇逆风。

材料三:天有阴晴,草有荣枯;月悬天边,时圆,时缺。

材料四:爱迪生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材料,曾经做了无数次实验,用过许多材料,可结果都归于失败。有人则因此嘲笑他。但他坦然面对,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些材料都告诉我们:

7.(1)示例: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亲爱的同学们,你会每天用微笑来装点自己的心情吗?今天,让我们走进“微笑着面对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去领略微笑的巨大的魅力吧!(2)示例: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在失败中站起来的!(3)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并坚强地战胜它,才能取得成功。

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2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

(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 。

(5)婉转含蓄是李清照诗词的特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6)2011年,对于中国铁路来说是个多事之秋,2月份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而落马,其后高铁事故频发,对于新上任的铁道部长盛光祖来说,真可谓是:“ ”。(用《出师表》中的语句回答)

二、(一)、8.(1)斜晖脉脉水悠悠。(2)会挽雕弓如满月。(3)燕然未勒归无计。(4)弓如霹雳弦惊。

(5)示例: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二)、9.是从人的嗅觉和视觉来写梅花的幽香(香)和素艳(色)。

10.寄寓了诗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不仅只在村野傲然开放,也要在京城中率先独秀,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三)、11.疾/士风日薄。

12.(1)定居,安家。(2)恰巧,正好。(3)任命,授职。

13.抓捕后,带到县衙核实情况,就使用比喻微言劝告,并指出这种技艺表演可以改进。

14.杜门的原因是“士风日薄”。为官的原因有二:一是皇上褒奖;二是亲友督促。

15.因为罗无竞担任建宁主簿和代理县尉时,体察民情,忠贞爱民,不畏权贵,所以百姓遮道以表挽留和敬佩之意。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①。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②,先发望春台③。

【注释】①暖独回:地气转暖,只有梅根回复生机。②应律:古代以音乐的十二律与农历的十二个月份相对应。这里指顺应时令。③望春台:在京城长安。

9.诗歌的第三联是从人的哪些感官来写梅花的什么?(2分)

10.这是一首咏物诗,诗的最后一联语带双关,请问这一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罗无竞,字谦中。其先长沙人也。遭马氏乱,家庐陵①。曾祖晟,祖亮,父允;以好善闻州里。谦中,皙颐丰姿,幼颖悟,游学南昌且数岁,有场屋声②。疾士风日薄,归,杜门③。会有熙河之役,上书条利害,特旨褒美,授迪功郎④。亲交强之行⑤,始为建宁主簿⑤,爱民如恐伤。御史束湿令,鲁人,黩货无艺,谦中连注其过⑥。衔之,思有所中伤,无毛发衅罅⑦。令卒以贪败。先谦中尝摄尉,乡民为觳抵,令意为盗,檄尉缚。既得,移县以实,则使喻以风指此可超⑧。遂白郡,数十人得不死⑨。去官,百姓遮道⑩。

(选自胡铨的《罗孝逸先生传》,有删动)

【注释】①马氏乱:指五代时,马殷割据湖南,称楚王,建都长沙,后被南唐所灭。庐陵:旧县名,即现在的吉安县。②皙:皮肤白。颖悟:聪明,有悟性。有场屋声:有科举考试高中的呼声。③杜门:闭门,指隐居不与外界联系。④熙河之役:指宋徽宗期间童贯指挥的攻打西夏的战役。条:分条陈述。迪功郎:官名。⑤亲交强之行:亲友们勉强罗无竞出行(上任)。主簿:职掌账目簿籍的官。⑥黩货无艺:贪污纳贿无技艺。连注其过:接连批评束湿令的过失。⑦衔:怨恨。无毛发衅罅:找不到一点毛病。衅罅:裂缝,这里指毛病。⑧摄尉:代理县尉。觳抵:一种技艺表演,类似现在的摔跤。檄尉缚:晓谕县尉抓捕。风:通“讽”,微言劝告。超:跃上。⑨白郡:向郡守反映。⑩去官:离职。遮道:拦路,这里有挽留和表示敬意的意思。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疾 士 风 日 薄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家( ) (2)会( ) (3)授( )

13.说说“既得,移县以实,则使喻以风指此可超。”的意思。(2分)

14.罗无竞因何“杜门”?因何为官?(2分)

15.“百姓遮道”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6分)

遥望张晓风

范利娟

初读台湾作家张晓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家名为黄金屋的读书社里。薄薄的书册,封面上,一位女子含笑注视着身边的世界,背景是一轮落日。书的名字也非常诗意,《等待月亮升起》,是台湾抒情小品选。晓风的作品排在最前边,只有六篇,但那六篇文章却打动了我的心。匆匆付过书款,欣欣然一卷在握,走在路上便忍不住翻阅再三。

《雨荷》《秋声赋》《相思树》《梧桐》,一篇篇一遍遍读下来,惊艳于那些精美雅致,极富古典美又饱含生活哲理的文字。文是短文,句多短句,低声吟咏着,想,这文字的背后,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她因念诵《秋声赋》而哽咽;她看见相思树而感叹着“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奇迹”;她想起梧桐,便爱着凤鸟“非梧桐不止”的高洁;她为雨中的红莲驻足,感慨着每一个生命,都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她的优雅善感成就了感人的美文,而她的睿智,是文中煜煜的宝石,散发着夺目的光华。

年岁渐长,生活中难免经受些挫折,于是耿耿于怀于命运的不公。记得是一个春日的傍晚,读到了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她的话轻柔而有力量,如同醍醐灌顶,把我从纠结多日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是啊,窗外夕阳正红,春风和暖,空气中有淡淡的花香,生活如此美好,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曾多次在心里描画过她。是娇小的江南女子吧,娥眉淡扫,明眸善睐,一开口就是燕语莺声。气质优雅,风度从容,她的生活应该是优裕而一帆风顺的,她的目光,安静而充满智慧。我满足于这样的想象,遥望着她,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呢。

前几天,得知晓风要来洛阳观赏牡丹并和文友见面座谈。欣喜期待当然是有的,毕竟要和遥望多年的她近距离接触了,然而还是对去看她有些小小的抵触。也说不出原由,也许,我只是不想打破与她在想象中亲近的习惯吧。拿出珍藏的那本《等待月亮升起》,近二十年了,虽然书页已经泛黄,当年阅读时的愉悦依然清晰如昨,而晓风,仿佛仍在文字后面对着我微笑。

终于是没有跑去看她。4月10日下午正好有点小事,我也就有了自欺和欺人的借口,心安理得任由公交车载着我,和她渐行渐远。

网上,关于座谈会的图片和文字连篇累牍。不知是她的要求还是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座谈会没有选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而是在老城一个名为幸福里的茶社。石板巷,砖瓦房,斜斜的房顶下是木质的柱和椽,还有红灯笼和竹门帘。晓风面前的八仙桌上,居然铺着昔日农村常见的被面,大红色的棉布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牡丹。不知晓风初见这个场景,是否会如我一样发出会心而满意的微笑。她,和这样古典意味和乡土气息的环境称得上是最好的搭配。

晓风已七十高龄,我却不愿意称呼她为老人,因为在她明显比同龄人年轻的脸上,有着一双少女般纯净的明眸。她说,她是来远方看花的,她说,对于写作,激情比才华和勤奋更为重要。这正是我想象里的晓风,一个不曾被琐碎生活磨灭闲情逸致的人,一个始终澎湃着激情的人,她,在我的心中永远不老。

明天,晓风就要踏上新的旅程。也许在未来,她会忆起古城洛阳,会微笑着回味发生在幸福里的美好往事。和她失之交臂,我没有遗憾。距离创造美感,我会一如既往关注着她,遥望着她,关注着她的文字,遥望着她优雅地走在她的幸福生活里。

(选自《扬子晚报》2011-9-19)

16.这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三个故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个故事。(3分)

16.初读张晓风;再读张晓风;网读张晓风。

17.文中的哪一句话如韧丝一样把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2分)

17.我会一如既往关注着她,遥望着她,关注着她的文字,遥望着她优雅地走在她的幸福生活里。

18.范利娟遥望中的张晓风是个怎样的女子呢?(3分)

18.张晓风是个优雅善感、睿智从容、不曾被琐碎生活磨灭闲情逸致、始终澎湃着激情、能把古典意味和乡土气息结合到极致的人。

19.遥望着张晓风,范利娟产生了怎样的情愫?请列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愫的句子。(列举一个句子即可)(3分)

19.产生了无比仰慕和喜爱的情愫。最能体现这一情愫的句子有:①她的优雅善感成就了感人的美文,而她的睿智,是文中煜煜的宝石,散发着夺目的光华。②她的话轻柔而有力量,如同醍醐灌顶,把我从纠结多日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20.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试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其特色。(2分)

(1)匆匆付过书款,欣欣然一卷在握,走在路上便忍不住翻阅再三。

(2)是啊,窗外夕阳正红,春风和暖,空气中有淡淡的花香,生活如此美好,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20.(1)这个句子中的“匆匆”“欣欣然”“在路上”“忍不住翻阅再三”等词语写出了作者急于阅读张晓风的作品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张晓风无比仰慕和喜爱之情。(2)运用反问句式,写出了作者从张晓风作品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21.范利娟明明有机会接近张晓风,为什么还要选择像过去一样遥望张晓风呢?(3分)

21.范利娟认为距离产生美感,和自己仰慕和喜爱的文学大师交往,只要神交和心灵相会即可,因为在文学中想象是一种享受,在文学中亲近是一种习惯,在文学中关注是一种珍爱,在文学中神交是一种美好。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4分)

“守德”如何不再难?

廖小言

①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七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②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③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④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后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⑤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

⑥换一个视角来看,日本作家栗良平感人肺腑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正在长春那个小馄饨馆中,以关爱和尊重为主题上演;一些公司贴出的行善“撑腰通告”,以责任与行动为潜台词传播;山东“最美女孩”刁娜在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互谅互帮,以良知和大爱感动了无数人。这些让人眼热的场景都在真切地告诉我们:只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就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⑦“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3日)

22.作者为什么提出“道德两难”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回答。(3分)

22.①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②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③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后果。

23.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了“守德”不再难?(2分)

23.①馄饨店主收下乞讨老人的游戏币和圆铁片,送上热腾腾的馄饨;②卖馒老太七年“无人售馍”。

24.作者为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指明了一条路径,开出了一副良方,这路径和良方各是什么?(4分)

24.路径: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良方:①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②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③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自然段的内容。(2分)

25.从反面论证“道德两难”的问题。

2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3分)

26.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四、写作(50分)

27.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老人跌倒,呼唤我们搀扶;小孩遭遇车祸,呼唤我们抢救;文化衰落,呼唤我们振兴;道德沦丧,呼唤我们重塑。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担当,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6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查看更多
【吉安县2011-201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39393/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