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成语“五辨”

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数量很多,在这众多的成语中,意思相近的近义成语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辨析近义成语也就成了我们关注的一个知识点。其实,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关键是要彻底理解它的意义。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也就在于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五辨”:

近义成语“五辨”

一辨使用范围。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就是由于分不清其范围的大小所致。例如:【手不释卷】与【爱不释手】: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爱:喜爱。喜爱到不能放手的地步。两者都含有放不下手的意思。但前者仅用于对书的喜爱,形容勤奋好学,所指范围小;后者可指一切喜爱的东西,范围广。例句:①吕老的一生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②侄儿明明见电动玩具小巧玲珑,整天玩得爱不释手,舍不得放下。再如:【姹紫嫣红】与【万紫千红】: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前者只用来形容花,而后者不但可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例句:①白云山公园里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一片春天的景象。②开国之初,生机蓬勃。虽然百废待兴,已经是万紫千红的局面。

其它如“盛气凌人”与“咄咄逼人”,“爱憎分明”与“泾渭分明”,“三头六臂”与“神通广大”等成语,在语义范围上都是有所不同的。

二辨语义侧重点。有些成语粗看其大意相近,但细辨,其语义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例如:【目光如豆】与【鼠目寸光】、【不落窠臼】与【独树一帜】、【半途而废】与【浅尝辄止】、【包罗万象】与【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与【美不胜收】等,语义侧重点就各不相同。目光如豆:指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偏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例句:“胸无大志,目光如豆的人,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偏重在眼光“近”,强调看不到将来。(例句:“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不落窠臼: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侧重于“不落俗套,有所创新”;(例句:“这位年轻画家的画在创作手法上不落窠臼,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表示独自另树一面旗帜,侧重于“开创新路或自成一家”。(例句:“郭老的新诗在当代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半途而废:半途,半路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偏重在“半”,中途停止,含惋惜之意;(例句:“如果你现在请假回去,这件事就半途而废了。”)浅尝辄止:浅,初步;辄,就;止,停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偏重在“浅”,不深入。(例句:“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偏重于“无所不包”,一般指整体说的;(例句:“这套百科全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广博宏大;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偏重在“无所不有”,一般指某一方面说的。(例句:“这家商场里的商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偏重于“满眼都是”;(例句:“到了特种手工艺厅,只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偏重于“看不过来”,来不及一一欣赏。(例句:“博物馆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它如,“随机应变”与“见机行事”、“别出心裁”与“别具匠心”、“如数家珍”与“一五一十”等成语,在语义的侧重点上都各不相同。

三辨词义轻重。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慎重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一)大词小用就是将一个概念、范围较大的词用在一个范围、概念较小的事物上。例如:①李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我校任教整整三十年。(“日理万机”,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大意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却用在了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②学校图书室里,有各种杂志、报纸、挂图,画片等,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一个图书室根本谈不上“包罗万象”,也属于“大词小用”的毛病。)(二)小词大用就是将一个概念、范围较小的词用在一个范围、概念较大的事物上。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炙手可热的新鲜事物!”“姚明是炙手可热的球星。”(炙手可热:炙:烤肉,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常喻指坏人,含贬义。例句就是属于“小词大用”,任意扩大了成语的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出名”的人或事物。)(三)轻重有别。例①:“改是为非”与“指鹿为马”:都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意思。但前者指把对的说成错的,语意较轻;后者指颠倒黑白、倚仗权势作威作福,语意比前者重得多。例②:“无动于衷”与“麻木不仁”,前者是说“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语意较轻;后者是“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语意就较重。例③:“不寒而栗”与“毛骨悚然”,前者是说“不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害怕”,语意较轻;后者是说“身上毛发竖起,连脊梁骨都感到发冷。形容人十分恐惧”,语意较重。例④:“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前者是比喻随口乱说一气,语意较轻;后者是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显然语意较重。例⑤:“无可非议”与“无可厚非”,前者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没有缺点过失,语意较轻;后者是说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语意较重。

四辨成语的色彩。(一)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对“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情况要重点辨析。例①“贬词褒用”:自从我县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前来投资办厂。(“蠢蠢欲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是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属于贬义成语,而外商投资办厂是好事,此处显然应该用褒义成语,如“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等。)例②“褒词贬用”:学校出现了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等到蔚然成风后再治理就困难多了。(“蔚然成风”是形容美好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属于褒义成语;而“不良现象”蔓延显然应该用贬义成语,如“滋生蔓延、酿成恶果、渐成气候”等。)(二)谦敬色彩。不光是人物的称谓有谦敬之分,成语也有谦词和敬词的差别。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析不清,也会犯谦敬色彩混淆的错误。例①: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蓬:用蓬草编的门;荜: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以“蓬荜”借指穷苦人家。“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一般用于指自己的居室,属于谦词,不宜说别人。)例②:学生李明见到王老师时说:“王老师,我不耻下问,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吗?”(“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一般用来赞誉别人,属于敬词,不宜用于自己。)(三)性别色彩。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当,也会造成误用。例①: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青梅竹马”指男女双方在孩童时代就曾天真地在一起玩耍,不能用于同性之间。)例②:这位小伙子大约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当豆蔻年华。(“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句中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显然错了。)(四)数量色彩。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如果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很多学生,表示多数,不能和表单数的数量词连用。)(五)时态色彩。在表时态的成语中,或表已然,或表将然,也要注意辨析。例①:他俩以前是好朋友,没想到十年以后在他乡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十年前是好朋友”矛盾。)例②:目前,又有一名同案犯被抓获,其余亦将在劫难逃。(“在劫难逃”指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发生的灾难,不能与“将”搭配。)(六)行业色彩。有些成语显示出了鲜明的行业色彩,就要分清是否和语境相合。例如:春节前夕,党和政府的送温暖活动,使离退休老干部们如坐春风,深受感动。(“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是用于教育方面的,句中显然是误用。)

五辨成语所在的语境。“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王建平),简单地说,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所以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例①:当时暴雨如注,道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大坝。(“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此时此刻,抢险队员们怎么可能还以一种悠闲平和的心情、不慌不忙地散步呢?该成语显然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可用“以步代车、弃车徒步”等意思替换。)例②:学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暑假到贫困山区支教,同学们纷纷响应,无独有偶,她也报了名。(“无独有偶”:独,一个;偶,一双。意思是“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这显然不符合语境。)由此可见,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要辨析成语首先要辨析其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句)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上下文(句)意,紧紧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把握住了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

查看更多
【近义成语“五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38962/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