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非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3.重点句:(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放方法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5.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理解词语推荐:推举,介绍。规范:标准,典范。受益非浅: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3)学生质疑问难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1)导入语。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4)讨论分段。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3.作业。(1)读拼音,写词语:(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 典(型,形)(3)作业答案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