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文爱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证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
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五、文学社活动有利于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落实“两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学相长”。
单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数几个“尖子”上,因而忽略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教育专家强调:只有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学社活动则正是这样一种“促进自我的教育”。它的民主性、集体性、开放性、显效性促使老师端正教育思想,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革教法,做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后进生、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这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另一方面,文学社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告诉我们:文学社社员的习作能在市、省以上级别的报刊发表,除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外,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校的声誉,增强学生、社会对老师和学校的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