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与反思

教学分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但在正式讲课时,学生的节外生枝却打乱了我的阵脚。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经历。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与反思

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正如我预料的那样顺利地进行着。这时,我班的“智多星”钱亦初高高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锦上添花。谁知他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这可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让他问,他会问什么?万一……可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吗?

我犹豫一下后,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老师,我知道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同,燕子妈妈怎么不让小燕子再去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什么只让它去看了三次就笑了,就满意啦?”这个小机灵鬼,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还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得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我引导到:“孩子们,你们知道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小燕子学会观察了,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小燕子进步了,燕子妈妈才笑的。”

──“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燕子妈妈就笑了。”

孩子们小手高举,看来课文内容已经学得不错了。我话锋一转:“刚才亦初问得好,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一样呢,燕子妈妈笑着鼓励了小燕子,她又会怎么对小燕子说呢?小燕子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作者,编编《一次比一次进步·续集》,好吗?你们先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下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在位子上议论开啦。看得出来,这是他们喜欢的话题,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很热烈。不一会儿,小手如林。

“老师,我先来。”是钱亦初,“燕子妈妈会说‘孩子,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妈妈很高兴。可是,你再去菜园里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你要想办法看得更仔细哟?’”他学着燕子妈妈的语气像模像样地说着,俨然就是“燕子妈妈”了。

“我来,我来!”孩子们很喜欢他们的“燕子妈妈”,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叫着。

──“妈妈,我摸到了冬瓜的皮有些粗糙,茄子的皮很光滑。”

──“妈妈,妈妈,我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生长的地方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尝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不一样。”

──“妈妈,我问到了,冬瓜和茄子里面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去试过了,冬瓜是重的,茄子是轻的。”

……

一只只“小燕子”欢快地叫着,议论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钱亦初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我这才暗暗松了口气。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问:“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茄子为什么是紫的?”“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三次,这样飞来飞去多麻烦,它为什么不教小燕子方法,让它一次就观察好呢?”“小燕子这样飞来飞去多辛苦呀,燕子妈妈真的爱小燕子吗?”……

看到孩子们因自己会发现问题而欣喜的笑脸、发亮的眼神和期待的目光,我怎么还能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呢?尽管后面的一些环节正是我精心预设的精彩所在。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发表意见,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由于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支持和信任,学生有了自主的权利,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

【课后反思】

这堂课也许没有我原先预设的那么“精彩”和“完美”,但它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可扪心自问:我们每个老师都做到了吗?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有很多老师怕听到学生说“不”,怕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平时,很多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课堂不再在教师“胸有成竹”的调控之下进行,学生们想提什么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他们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怎么办?因此,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学生走。

可今天课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我很庆幸没有掐断这一根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是呀,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真正理解学生,为他们构建起无过错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我这样去做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孩子,提的问题五花八门,然而,这就是学生喜欢的,想要探讨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提问积极性高涨,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我想,对于这样一种质疑的积极性,对于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我们要保护,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但如果要解决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无疑成了语文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的“大拼盘”,似乎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中的教学目标自然不会全部落实。面对着这种矛盾,我常常困惑着。在语文课堂中,要不要教学生学会提问?要不要帮学生梳理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与语文知识无关要不要都给予明确的答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得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我想,如果学生的问题是老师引导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想要了解的吗?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难怪我们的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不会提问。在这样的“引导”中,他们慢慢地学会和懂得揣摩老师的想法,提问也常常正中老师的下怀,可却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见。 我们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提供主动提问的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成为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和和安全。当我们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问时,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诞时,如果老师委婉地告诉他,你想的问题没有意义,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与其妄下断言,不如延时评价。有时,怪念头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开出智慧之花。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发现文本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度。真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帮学生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这样的问题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显得不是那么流畅、精美,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为不会而“卡脖”了,也应该在所不惜。

愿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来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查看更多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与反思】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3456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