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大家普遍感到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实践上却难以操作,许多学校还走了不少弯路。其实,再完善的教育理论也不会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去实践。我的体会是校长要善于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从中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要从小事作起,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上做起,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用量变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我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朋友的孩子在我校读书,学校举行运动会,他很想参加,但由于比赛项目少,参加人员有限,在班里又数不上他,因而没能选上,于是他非常委屈。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经常说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但到了具体事上却不是这样。体育比赛是一个人的意志与体力的原始竞争,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什么理由把个别学生排除在竞争之外。因此,我在办公会上提出“无须比出高低,重在全员参与”的要求,在项目设置上,让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单项比赛,无明显特长的参加集体项目。这些做法改变了以往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压板凳的现象。由于措施得力,运动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家长前来助威的也不少。通过这次运动会,教师真正体会到了面向全体的成功喜悦,进而增强了在教育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自觉性。
教育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会把长期形成的做法当作经验去继承。对于有些习惯做法,如果用现代教育思想去分析,去判断,就会发现其不合理的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比如有一次,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评选“三好学生”的事,一位领导无意中说谁的孩子连续几年都是“三好学生”。这话一下子触动了我的思维,是啊,每学期的“三好学生”评选,哪个班不都是在那几名学习好的学生中选?这大概是各校一个普遍现象。我想,由于人的智力、所处的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应该承认有些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付出的努力并不比那些好学生少,所以我觉得他们更需要也更应该受到褒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育者要尽量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和智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提高。评价一个学生就是要看其是否进步,是否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更应该关注那些后进生的成长。于是,从那个学期开始,学校设立了“进步奖”,让那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但又确实努力的学生能够得到褒奖,让他们也能昂首挺胸地在全体学生面前登上领奖台。实践证明,对于学生来说,此举无疑将大大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管理的导向上,也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上面所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活动中,大家习惯了的做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调整一下做法去操作,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从而创造出素质教育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