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发微、睥睨、丰姿、濯濯、差池”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行文脉络,整体地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理解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探究所包含的道理,体会其思想性;揣摩语句,品味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体会杂文的文学性。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发微:睥睨():丰姿:
濯濯():差池():
2、、学生看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简介: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论著及随笔杂文等30余种,另有三卷本行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曾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
3、弄清题意: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4、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着重谈了哪两项内容?(2)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3)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4)“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5)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6)括号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7)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8)“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教师精导:分析第一问题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后面问题抓住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谈起,谈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举重若轻;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法让人啧啧称奇;杂而不乱,漫而有序的结构、平易而又不乏幽默与讽刺的意味的语言以及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更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杂文佳作,也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文。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模(mǘ)模具模子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B、差(chā)差池差别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弄(nng)弄权里弄弄假成真弄巧成拙
D、解(jiě)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将jiānɡ将军将来将领将计就计
B、嚼jiáo嚼舌嚼碎嚼子咬文嚼字
C、强qiánɡ强烈强调坚强强词夺理
D、蔓màn蔓菁蔓延瓜蔓蔓生植物
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破绽泾渭分明收讫得不尝失B、贸然各行其是沾污湮没无闻
C、驰骋拾人牙惠矫正旁征博引D、协议事必躬亲慑服绝无仅有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观模贸然行事遴选百感交积
B、轶事歃血为盟演绎无耻谰言
C、辨驳寸草春辉淳朴勉为其难
D、琐屑始作佣者磋商莫不关心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汉字使用了几千年,一直到现在,在本民族没有_____________为表音文字,传播到外民族中才成为表音文字。
②文化是传承的,但也是发展的,这是一个不断_____________与改变的过程,因此,研究文化现象,必须注意其时空背景,切忌在大时段上笼统言之。
③艾滋病在全球呈现蔓延的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经是不容_____________的事实,因而防治艾滋病的行动,也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演化延伸质疑B、演变延伸置疑
C、演变延展质疑D、演化延展置疑
6、数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
B、这批货有十三、四吨重,一条船怕是装不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D、这次地震的震中在东经23°5′北纬20°5′。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快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B、在这个座谈会上,五位少数民族学生代表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C、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D、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8、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D、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五:课后反思
第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学法指导:采用品读法。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既体会杂文的思想性,又赏析其文学性,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2、提问:所谈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指什么?
3、合作研讨,突破难点
提问:如果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统计认可这种改法的人数,然后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一个方队,两个方队展开现场辩论,各自陈述理由。
甲方:我方认可这种改法。
乙方:我方不认可这种改法。
教师总结:
4、品读鉴赏:杂文是用文字描绘的漫画,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试体会下列句子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学生自选几例仔细涵咏品味,体会语言中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教师精导: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
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错的是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一个人,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摘。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
即使真是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就要想法的。花的事实,也并不如诗人空想。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他们里有的说道: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乙)
这真要使批评家抱头鼠窜。因为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
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账。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
诚然,四五年前,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种风气,是须用批评的,只在批评家这名目上,涂上烂泥,并不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的读书界,是和平的多,一见笔战,便是什么“文坛的悲哀”呀,“文人相轻”呀,甚至于不问是非,统谓之“互骂”,指为“漆黑一团糟”。果然,现在是听不见说谁是批评家了。但文坛呢,依然如故,不过它不再露出来。(鲁迅《看书琐记》)
(1)第一自然段中的诗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实质是错误的。错误的要害是什么?
(2)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
(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
B、文中甲、乙两人的说法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乙的说法更为无理。
C、对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评,如同园丁拔去有毒的花草。
D、文艺界的“谩骂”会冤屈许多好人,但糊糊涂涂的扑灭“谩骂”也会包庇一切坏人。
E、诗与花的本质区别是:诗是商品,可以出卖;花不是商品,可任意采摘。
补充:鉴赏要点
1、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因小见大:杂文一般是千字文,因此要求内容特别集中、精粹。这就决定了杂文选材要大中取小。所谓大中取小,不是把大问题压缩成小问题,而是要求作者高屋建瓴,从重大社会问题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同时,杂文的立意要因小见大。这就是要求作者从平凡小事着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透过一点,上升到一定的本质高度,收到传神的艺术效果。选材,就做到了大中取小。实际上讲的是掌权者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的大问题,但作者重点谈的却是剃头者如何用好剃头刀的问题。这是大中取小。立意,又做到小中见大。谈剃光头问题,不是就事论事,最后水到渠成地说到掌权问题。试想,如果局限于剃光头问题,说一千道一万,至多也只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与掌权问题相比就小得多了。
2、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杂”,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发挥丰富的联想,从剃光头联想到古今中外,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请看,作者从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清末留学生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联想到鲁迅的《头发的故事》,联想到旧社会理发工人被开除宗籍,联想到石达卉关于理发师的对联;进而又联想到古代一种刑法叫“髡”,联想到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等等。这些联想文字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看似闲笔,实质上是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从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有了古今中外这些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种种关于剃头的材料,再由剃光头说到掌权,就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了。如果没有这些材料,从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
3、精巧的构思:课文用绝大部分篇幅,铺陈古今中外关于理发的种种掌故,似乎真要做一篇《剃光头发微》了。文章到最后,才点明主题是嘲讽那些滥用职权者,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