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就是说用水作镜,只能见其容貌的美与丑;以人为镜,才能察其心灵的善与恶。唐太宗也曾对大臣们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魏征病故,太宗叹曰:“今魏征殂,犹一镜亡矣。”以镜喻人,别具一格,新颖有情趣。
白居易《以镜赠别》诗中写道:“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知玉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诗中将明镜与明月进行比较,突出了明镜的“清澈”和“不歇”的特征,暗示与分别的友人情谊永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一首《看镜》诗:“七年衰翁卧故山,镜中无复旧朱颜。一联轻甲流尘积,不为君王戍玉关。”古稀对镜,感慨良多,身居故乡,心系边疆,倾吐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读来感慨万千。
镜铭也多姿多彩。东汉流行的镜铭“长宜子孙”,强调“家传”。唐代镜铭如“当眉写翠,对脸传红,倚窗绣幌,俱含影中!”这是赞美镜中人影。明清时镜铭如“月样团圆水样清,开匣当如见故人”,很有趣味。周恩来总理写“镜铭”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边糊了一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义勿傲勿怠,颜色宜静宜庄。”他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别人做出榜样,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不放过。这镜铭就是周恩来为人处世的准则。